重庆歌乐山山腰初冬时节,坐落着一座特殊的220千伏变电站。该变电站,凉亭型,拥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藏身于深邃的防空洞中。近期,它被纳入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作为重庆地区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同时也是全国运行时间最长且仍在使用的防空洞电力设施,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引人遐想。
动工建设投运历程
1971年10月,凉亭变电站的建造工程正式开启。歌乐山见证了这一历史性工程的启动。仅仅过了半年多,至1972年5月15日,变电站便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投运事件意义重大,它实现了重庆电网与川西、川南电网的互联互通。自此,该变电站不断向重庆电网输送电力,为山城的夜晚带来一抹抹光明。五十余年来,它始终坚守岗位,目睹了城市的成长。每一次电流的注入,都体现了它对使命的忠诚履行。
投运过程并非毫无波折。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时代,建设者们遭遇了重重挑战。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建设技术的限制,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延误投运时间。尽管如此,他们成功克服了所有困难。
防空洞内往昔景象
防空洞内的凉亭变电站内,1号主变的强迫油循环风冷变压器正平稳运作。墙上,三线建设时期的痕迹随处可见。这些痕迹仿佛岁月的使者,默默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回想起建设初期,由于交通不便与设施简陋,工人们的生活和住宿都在洞中。行军床、暖瓶、煤油灯、电炉子等物品,正是他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建设者们轮班作业,连续奋斗,只为了变电站的早日完工。
墙面斑驳,挂着的旧工作照见证了那段艰辛岁月。昏黄的灯光映照下,写字台、接线图和台灯,一一重现了过往的工作场景。这些场景背后,体现了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与奉献精神,以及对电力事业不懈的追求。
打造文化遗产展览区
凉亭变电站为缅怀老一辈电力工作者在此地的辛勤付出,基于原址建设了工业文化遗产展览区。该展览区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缅怀。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展示手段,该区域全面展现了自建站以来的发展变迁及丰富的人文历史。
每段文字都深刻描绘了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每一张图片都捕捉了那段历史的宝贵瞬间,每一件实物都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这些展品让参观者深切体会到几代电力工作者付出的辛勤与汗水,并深刻理解电力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取得的成就。
变电站的见证价值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相关人士强调,工业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位于重庆的凉亭变电站,在工业领域具有显著代表性。该站记录了重庆电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历程。大量数据表明,电力发展的每一次重要转折都与该站紧密相连。
电网技术的发展见证远不止技术层面,更是体现了电力工作者代代相传的坚定使命与责任担当。每一位在此岗位辛勤工作过的人,都是推动这一发展进程中的默默英雄。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变电站坚实的见证力量。
迈向现代智能化电网
历经半个多世纪,凉亭变电站不仅为城市带来光明,更亲历了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2010年6月,该站启动了无人值班改造项目。此项目为传统变电站融入了现代智能化元素。至2011年,该站成功实现了无人值守,开启了全新的运行管理时代。
凉亭变电站目前已配备超过百台双光谱、云台等先进摄像机。这些现代化监控设备显著增强了变电站的监控与管理能力。它们有效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巡检与抄表工作,同时具备智能识别设备状态和温度,并能及时发出预警。缺陷的处理速度也因此大幅提升。
未来变电站的发展规划
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国网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将积极促进变电站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全力追求“AI值守、智能巡检、自动操作、远程许可、云端分析”的5U目标。这一举措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共享的“数智化”全流程图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凉亭变电站这一工业遗产将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技术角度审视,这代表了对当代智能电力技术的深入探索;从人文视角考量,则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否会遭遇新的挑战?欢迎留下您的见解,并对本文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