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了2024浙江农博会的一个重点专题活动——浙江土特产推介会。该活动主要聚焦于浙江土猪肉产业,呈现了众多亮点。这些亮点背后,蕴含着资源保护、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故事。
土猪产业签约合作
在本次推介活动中,签约合作成为一大亮点。来自省内的六家肉制品行业上游重点企业,与浙江农合、杭州金仲帮餐饮公司以及上海市肉类行业协会携手,共同推进签约合作。这一合作将众多机构紧密联系,预期将整合多方资源,对土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这种跨企业及行业协会的合作模式,有望打破传统产业独立作战的局面,构建新的产业链合力,共同开创土猪产业的新篇章。
在此次合作中,参与的企业与协会各自拥有独特的资源与优势。企业具备产品研发和生产加工的实力,而协会则擅长行业协调与资源整合。双方的合作有望开启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浙江土猪的独特性
浙江版图中“土特产”系列中的11种黑毛土猪具有独特性。其养殖历史可追溯至一千七百多年前,是浙江农业历史悠久的见证。然而,这些土猪一度面临灭绝的危机。与普通猪肉相比,黑毛土猪在谷氨酸、肌苷酸等关键风味物质含量上更为丰富。这一特性赋予了其肉质优良、口感细腻,并具有独特的风味。
这种独特风味源于长期适应本地养殖环境等因素,凸显了浙江土猪的独特价值。这种风味还是其从地方市场拓展至全国市场的重要条件。另外,这种风味亦适用于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猪肉菜品,从而提升其饮食文化的价值。
土猪产业发展制约
浙江省的土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土猪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养殖周期相对较长,这构成了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以“洋猪”品种为例,仅需4至6个月即可增重至300斤,而金华两头乌品种则需要12个月才能达到150斤的体重。过去,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种业资源遭受了破坏。
在对比之下,土猪养殖的劣势明显,其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在价格上占据优势。同时,种业资源的受损使得地方猪种的特色基因资源面临流失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土猪在与生长迅速且成本较低的洋猪市场竞争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政策推动土猪产业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针对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2024年8月,该厅发布了《浙江土特产・地方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着重强调了保护猪肉种业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并整合相关资源,积极进行宣传和推广。
浙江土猪产业迎来利好政策,该政策旨在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和产业优势,进而增强“浙字号”和“土特产”品牌的知名度。在政策扶持下,这一举措如同一场及时雨,为面临诸多困难的土猪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希望。
地方保护土猪成效
各地正积极推动土猪保护项目,并已取得显著进展。例如,衢州市龙游县对“龙游乌猪”实施了抢救性的养殖措施。当地深入研究了该猪种的生长特性及其遗传基因,并制定了相应的保种计划,确保这一濒危的地方猪种得以传承。同时,嘉兴的“膳博士”黑猪品牌也在积极寻求市场的新突破,通过与“盒马鲜生”的合作,利用新零售模式拓展销售渠道,使嘉兴黑猪得以进入更多家庭的餐桌。
龙游县采取的保护措施凸显了对本土特色猪种的关注,这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积极努力。“膳博士”的加入,进一步显示了土猪产业正积极借助现代商业途径,以改善其销售面临的困境。
推介会的众多品牌
活动现场多款土猪品牌崭新亮相。岔路黑猪、玉江猪(又称江山乌猪)、“桐香”金乌猪等品牌竞相展示各自的“明星产品”,包括金华酥饼、白切肉、卤猪蹄等,供民众品鉴。这些产品充分展现了浙江土猪独特的风味。
众多品牌参展,一方面有助于共享土猪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则能让消费者直接接触和体验土猪产品,进而挖掘潜在的市场客户。此举对于浙江土猪产业向全国推广具有显著的正面宣传效应。
在此,我们询问大家对于浙江土猪产业进军全国市场的前景看法。诚挚邀请您参与评论交流,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