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市香坊区王兆街道的“青春驿站园”文化创意街区于哈市第49中学校门口盛大揭幕,为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带来了新活力。该街区的兴起不仅标志着传统街区的蜕变升级,亦是对香坊区丰富历史积淀的现代阐释。

老街区的历史底蕴

香坊区王兆街道打造特色文化创意街区,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第1张

王兆新村小区,成立于1982年,为哈尔滨市首批示范住宅区之一。经过四十余年的变迁,小区见证了香坊区的高速成长,并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哈尔滨的城市地标,王兆新村小区承载着居民共同的回忆,且集中展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精华。

随着岁月流逝,该历史街区逐渐重现往昔风貌的积淀。老旧建筑亟待修缮,设施老化,文化特色和休闲空间稀缺,使得区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然而,这些历史印记为现代修缮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创意设计的加持

旨在重塑老城区风采,王兆街道依托香坊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以“香坊真香”品牌为引领,深入开发地域资源,匠心打造了坐落于49中学旁的“青春驿站园”——一个充满文化创新元素的街区。此举既提升了老城区的整体品质,亦是对香坊历史文化的现代再现。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汲取了“书香门第”中“香坊真香”的灵感。设计方案包括融合书籍造型的景观设计、修复植物池、雕刻文化标牌、篆刻《少年中国说》以及打造超过50米的文化互动彩绘墙,旨在构建浓郁的文化传承氛围。此举不仅美化了街区,还为居民和学子创造了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休闲场所。

书香文化的浸润

香坊区王兆街道打造特色文化创意街区,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第2张

“青春驿站园”改造项目致力于提升街区环境,同时推广书香文化。增设座椅于植被区域一侧,以构建书香休闲互动空间,实现师生与居民的共享。此设计不仅提升了街区文化氛围,还为居民和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交流平台。

执行校门亭廊的“微改造”项目,增设台阶以优化师生和居民前往凉亭的通行条件,充分响应使用者需求。此设计方案提高了街区服务性能,营造了适宜学习交流的空间氛围。注重细节的设计体现了匠心独运,令街区形象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

文化创意的持续发展

魏晓霞书记强调,王兆街道将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动文化创意街区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深化。利用文化创意资源,力促香坊区历史文化与民生深度融合,显著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助力构建“宜居幸福之城”,彰显街道建设的显著成效。

香坊区自去年启动“城市之变”计划,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运用“微更新”手段解决城市细节问题,并贯彻“小而美”理念提升居民满意,实现城市更新的全方位覆盖。区内充分发掘创新设计产业潜力,成功打造14个文化创新街区。同时,建设了三辅三道街网红墙、健康路水楼子及“交香辉映”广场等备受欢迎的网红地标。

区域特色的彰显

本年度,香坊区对既有机遇街区进行品质升级与效能改善,融入创新元素,优化区域服务设施,丰富文化底蕴。同时,通天街、王兆路、铁东路、民生路等区域依托本土特色,塑造了突出的文化创意街区,全方位呈现“香坊真香”品牌的核心价值,助力老城区形象改造升级。

打造创意街区,不只是对香坊区历史文化的现代演绎,亦是该地域文化特质的一次深度挖掘。这一举措有效弘扬和增强了香坊区的文化遗产,并为居民和游客构筑了一个富有文化吸引力的休闲场所。

香坊区王兆街道打造特色文化创意街区,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第3张

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青春驿站园”项目致力于打造,显著提升了街区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其创新设计构建了居民休闲互动空间,居民在轻松互动中沉浸于深厚的书香氛围,亦深入感悟香坊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创意街区建设成效卓著,既丰富了文化氛围,亦为民众构筑了宜人的学习和交流场所。

未来的展望

“青春驿站园”的启用,标志着香坊文化创意街区建设迈入新阶段。面向未来,本区将致力于基础设施升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化,借助文化创意的推动,确保居民能够持续感受香坊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助力“幸福宜居之都”目标的实现,向全区人民展示出色业绩。

构建创意街区,不仅是对香坊区历史文化的现代解读,同时也是对其地域特色的深入探索。

探讨“青春驿站园”工程对香坊区文化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潜在效应。敬请至评论区发表您的高见,并支持文章点赞与扩散,共助香坊区文化创意街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