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21日从中交三航局得到消息,大洋山海工基地的材料码头已成功完工。这意味着该基地的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此举为小洋北作业区的建设以及长三角港航工程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这一工程成果意义非凡,值得密切关注。
大洋山海工基地的地理位置
上海洋山港与宁波舟山港之间,大洋山海工基地占据着地理上的有利位置。基地与小洋山北作业区的工作船码头仅相距6公里。得益于这一优势地理位置,基地被中交三航局特别建设,专为小洋山北作业区提供桶式基础结构的专业预制服务。基地的落成,将对周边港口作业区产生显著的正面效应,并促进该区域港航工程的发展。这一现象不禁引发思考:这样的地理位置是否能够对更广泛的地区产生辐射效应?
小洋山北作业区的规划
小洋山北作业区被列为“十四五”规划中的102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之一。该区域规划规模庞大,预计将建设7个7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以及12个工作船泊位。岸线总长度达到6100米,防波堤长度为7500米。一旦这些泊位等基础设施完工,将显著增强小洋山北作业区的货物吞吐能力。此次规划不仅旨在提升港口自身水平,而且对我国海上运输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如此大规模的作业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思考可能会面临的种种挑战。
桶式基础结构大圆桶的优势
大洋山海工基地的重点项目之一为“大圆桶”,该桶式基础结构采用单桶多隔舱设计。中交三航(舟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霍振东透露,该结构的重量介于4525吨至5285吨之间。在完成排水排气下沉至泥面后,大圆桶可充当码头、接岸及防波堤的基础。相较于传统施工工艺,大圆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施工效率高、抗风浪能力强及耐腐蚀等优势。这些特点为海外工程及沿海建设项目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然而,大圆桶是否将成为未来沿海基础建设的主流模式,尚需进一步探讨。
大洋山海工基地的建设概况
2022年7月,大洋山海工基地正式动工,该基地分为水域和陆域两个区域。陆域面积约为10.08万平方米,配备了预制构件制作与储存场地、搅拌站、砂石料仓库等生产辅助设施。水域部分配备了196米长的出运码头和122米长的材料码头,确保了原材料运输及预制构件的出运。自2023年7月投产至今,基地已向小洋山北作业区运送了46个桶式基础结构,这一数据反映出基地建设后的生产效率已初见成效。然而,是否还有提升效率的潜力,还需时间的验证。
大洋山海工基地未来将实施“北扩”工程。目前,该基地的两大生产线每月可生产6至8个“大圆桶”。根据规划,北扩完成后,两条生产线将各自延长150米,并新增4个预制台座。届时,每月产量将提升至10至12个“大圆桶”,足以满足小洋山北作业区防波堤工程的建设需求。此“北扩”计划有助于为工程及时补充资源,确保工程进度按期推进。读者们或许会关注,这一北扩计划是否会出现变动。
智慧工厂建设规划
大洋山海工基地正积极推进智慧工厂的建设与升级工作。一旦建设完成,该基地将实现从生产线布局到码头管理,从原材料存储到成品运输的全面智能化。这种全面智能化将有效缩短生产周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此举与当前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其建成将极大促进工程成本控制与整体效益的提升。该智能化程度究竟将达到何种高度,令人期待。同时,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