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山风景区发生了一件颇具意义的事件。为增进同学们对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了解,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场科普宣传活动在屯溪百鸟亭小学教育集团江南实验小学举行,此活动亦激发了学生们对自然保护的深入思考。

活动背景与主办承办单位

当前社会,青少年对自然保护区意义的深入理解尤为重要。黄山拥有众多动植物资源。近期,黄山风景区科学技术协会、九三学社及黄山市委共同主办了一场科普活动。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等机构负责承办。此类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黄山保护区的初步认识,因为不少学生仅限于听闻黄山之名,而对其实际的生物资源和独特价值知之甚少。选择在江南实验小学举办此次活动颇具匠心,该校学生能够代表众多青少年,有助于推广和普及相关理念。

走进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第1张

此外,该活动的策划展现了众多部门共同推进自然保护理念的决心。各主办方与承办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精心筹备了这场富有教育意义的科普盛会。此举不仅彰显了对黄山自然资源的尊重与推广,更在青少年环保教育领域实现了深入拓展。

趣味开场深入地质介绍

活动伊始,气氛活跃。汪老师巧妙地以《黄山奇石》这篇小学语文课文及87版《红楼梦》中飞来石的片段作为引入,这种开场手法颇具创意,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对黄山的文化素材较为熟悉。接着,汪老师深入讲解了黄山独特的地质地貌演变历程。同学们通过这一讲解,认识到黄山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变迁。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与力量,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奥秘探索的浓厚兴趣。

这同样为后续对动植物资源的介绍奠定了基础,使同学们能够在宏观视野中全面了解黄山。他们得以从地质构造到可能栖息的动植物,从山脉巨石的形成到该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发展,形成连贯的认识。这一过程是知识构建的典范,而且通过引入同学们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起点,成为了一种高效的科学传播手段。

语文课本中的博物学知识

汪老师挑选了《鹅》、《小松鼠找花生》、《猴子捞月亮》、《树之歌》等语文教材中的动植物元素。这些内容对同学们来说相当熟悉。他通过将语文教材知识与博物学知识相结合,引导同学们在熟悉的事物中探寻新知。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认识到,语文教材不仅包含文字与故事,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讨论《小松鼠找花生》这一作品时,内容涵盖了松鼠的习性以及花生的植物学特征。这种结合显著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他们不仅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对动植物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一过程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着显著效果,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同学们积极互动

在活动期间,同学们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踊跃举手,纷纷发表见解,提出了众多关于保护自然的优质建议。这反映出之前的知识讲解已深入人心,同学们开始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个人视角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这些观点超出了众多人的预期。其中,一些创意既新颖又可行,例如有同学提议成立黄山动植物观察小组,由学校定期组织前往保护区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生长状况。

本次科普活动的互动环节有效地检验了其成果。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这一表现不仅为今后在其他学校举办类似活动树立了优秀榜样,同时也揭示了青少年对自然保护议题持有独到见解,并热切期望投身其中。

捐赠丛书助力学习

在活动尾声,主办方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仪式,向江南实验小学的图书角捐赠了18套《大美黄山自然生态名片》丛书系列。此举为学生们深入学习黄山自然生态提供了新的途径。这套丛书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更全面、系统地领略黄山自然生态的迷人之处。

捐赠图书活动不仅传递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的理念,而且学校可借助这些资源举办阅读交流会、自然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增强学生对黄山自然保护区的了解。此外,此举有助于营造积极的自然保护文化,使其在校园内持久流传。

活动成果与意义

本次校园科普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对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了解,他们由原先仅对黄山美景的认知,转变为对自然奥秘的深入认识。同时,活动也唤醒了同学们保护黄山、关爱自然的意识。在活动中,同学们进行了诸多实际思考,未来有望将这些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此类活动悄然影响下,同学们未来在学习与生活中将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此,大家是否认为这类科普活动应在更多学校中推广?我们期待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分享,同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