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快速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这一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及环境息息相关。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35年高居全球首位,这一成就显著,背后蕴藏着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因素。
水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2023年11月20日,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喜报频传,达到了7116万吨。这一成就彰显了我国在渔业领域的雄厚实力。自1988年起,我国渔业生产连续35年位居全球首位,这一成就是基于长期渔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渔民们不懈努力的结果。回顾历史,我国水产品生产长期秉持“以养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坚定执行对总产量的持续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将全球渔业产量比作一场马拉松,我国已连续35年稳居领先地位。
我国渔业生产凭借固有优势持续刷新纪录。这一高产量的成果,不仅满足了国内庞大的消费需求,而且大量出口至世界各地。水产品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出口领域的重要一环。
渔业养殖的多样发展
我国渔业养殖模式丰富且兴盛。在海洋领域,已建成15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总量达5660万立方米,产量达到47万吨。国家级海洋牧场作为创新渔业养殖和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内陆地区,池塘养殖标准持续提升,包括冷水、稻田、盐碱水等多种养殖模式均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以冷水养殖为例,其利用特定水温条件,生产出具有独特口感的水产品。各类养殖方式的共同进步,推动我国水产品养殖与捕捞比例从“十三五”初期的75:25提升至82:18,养殖产量占全球总量的近60%。
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迅猛,渔业资源利用方式亦呈现多样化趋势。面对土地和海洋资源的有限性,我国养殖户们凭借智慧不断创新,不断拓展新的养殖领域和养殖技术。
我国渔业现存的短板
我国水产品总量持续增长,然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当前,渔业发展面临“空间不足、效率低下、环保底线不稳固”等问题。空间不足主要体现在渔业养殖和捕捞可用空间减少,这源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及土地、海洋资源的重新规划,导致渔业空间受到挤压。效率低下则表明部分渔业生产环节可能存在技术落后或资源未优化配置的情况。环保底线不稳固意味着渔业发展中可能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的问题,例如,一些小型湖泊因过度养殖而影响水质。
为构筑渔业全面发展的强国,亟需迅速填补这些不足。例如,如何科学规划渔业区域、探索提高效率的技术创新路径等问题,均需尽快解决。
渔业项目的实施计划
袁晓初,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公布了最新消息。据其透露,农业农村部计划加速推进一系列关键渔业项目的实施,包括远洋渔业、海上牧场、渔港经济区和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等。这些项目均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被视为重大举措。一旦顺利实施,这些项目有望全面推动渔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远洋渔业项目的实施,旨在拓展远海渔业资源。此举不仅有助于缓解近海渔业的压力,还能提升渔业产量及丰富渔业种类。同时,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将促进周边经济的协同发展,并为渔业提供必要的配套产业服务。
渔业资源的养护
渔业发展中,严格把控安全底线与强化资源保护是两大关键议题。发展渔业不能以损害资源和安全为代价。在资源保护领域,必须实施有效策略,保障渔业资源的持续繁衍与增长。这一理念与精心呵护山林,以持续获得山果和木材相类似。
通过限制过度捕捞,可对各类鱼类的繁殖季节实施有序的捕捞管理。此举不仅确保了渔业资源的持续供应,而且有助于逐步提升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国家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加强
我国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持续加强。自1989年以来,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种类已增至458种,较之前增加了410种。这一变化充分展现了我国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彰显了我国在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所肩负的职责。
众多受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中,不乏珍稀品种,诸如中华鲟等。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至关重要,其影响深远,生态链各环节紧密相依。
我国渔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亦遭遇着众多挑战与责任。在追求产量提升与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下,我国渔业应如何寻求最优的平衡点?期待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讨论、给予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