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将举办一场非遗传承的盛会,活动为期五天。宁波财经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百余名学员将参与其中。在国家非遗乐清黄杨木雕传承人高公博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每位学员将完成一件作品。这一活动对于非遗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高公博的宁波传承之旅
自2017年起,高公博担任宁波文艺大师,至今在宁波传授技艺已有七年。在这期间,他在宁波的传承基地“和峰堂”通过开设公开课、指导实践操作、进行点评等方式,不遗余力地传授技艺。络绎不绝的年轻面孔显现了木雕技艺传承的热情。众多年轻人对木雕技艺产生浓厚兴趣,这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拥有庞大的潜在受众。或许这也意味着,只要找到恰当的传承推广途径,非遗文化将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高公博的传承活动对宁波地区高校学生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和峰堂”这一平台上,学生们得以亲身体验传统木雕技艺,深刻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技艺的教授,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高公博的自律与坚持
自添加高公博先生为微信好友后,记者发现他每日清晨都会频繁更新朋友圈。在朋友圈中,他几乎每日定时发布“日课”或“晨习”,内容涉及书法、绘画或篆刻。十四年来,他始终如一,从未间断。高公博本人谦虚地表示,自11年前起,他每日清晨投入两个小时学习书画印,至今已坚持4000余日,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他的坚持为众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的自律与坚持不仅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正面效应,而且促使他在多种艺术领域不断精进技艺。此外,他还将这种不懈追求的精神传递给了周围的人,尤其是他的众多学生,激励他们在木雕以及其他艺术领域亦能保持坚定的毅力。
高公博的传艺之道
高公博无论是在接受采访还是向学生授课时,都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历程。他强调,一旦开始学习,未来就有可能成就非凡。在宁波,众多学生渴望跟随他学习木雕技艺,这一现象令他深受触动。学生们将木雕视为与自身紧密相连的艺术,并全身心投入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中。
学习周期落幕之际,每位学生均提交了一件作品,静待高公博的点评。这些作品多蕴含着学生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以及对事物的深切关怀。同时,高公博在每次活动中亦有所收获。
高公博的艺术贡献
自1965年踏入乐清黄杨木雕厂,至明年,高公博的艺术生涯将迎来60周年纪念。在其艺术旅程中,最为显著的成就莫过于开创了根雕、劈雕、意雕的“三级跳”,引领黄杨木雕突破百年瓶颈。此举为黄杨木雕的进步拓展了崭新路径。
在授课过程中,高公博反复提及他的艺术理念,即“新、奇、独、变”。其中,“奇”代表着独特的造型,这种奇妙之处被视为极高的赞誉;“独”则强调个性的独立,艺术家应具备独树一帜的风格;“变”则意味着要懂得变化,避免重复自己。这些理念对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公博对学生的启发
高公博鼓励学生们挖掘自身潜能,深入探讨匠心精神。他期望学生们能通过学习与自我思考,推动木雕技艺的发展,并使其传播得更广。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对木雕技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创新思维。
在高公博先生的悉心指导下,这些高校学员正在学习木雕技艺。他们不仅逐渐领会了匠心精神,还在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的传承是否能够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高公博先生的教学方法,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木雕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的普及与进步。
高公博的公益之心
自1992年起,高公博先生一直享有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他将这笔津贴积攒起来,专门用于支持公益事业,或捐赠给特殊教育机构。他的这一善举充分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他的善举为学生树立了典范,不仅传授了木雕技艺与艺术理念,还在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方面树立了楷模。此举使得高校学子不仅成为木雕技艺的继承者,更被寄望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希望各位能对此新闻给予点赞与转发,同时热切期待在评论区中分享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