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5时,全球在建跨度最大的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的南航道桥北锚碇取得新突破。被誉为“世界第一锚”的该锚碇成功完成了首个大隔舱水下封底施工。这一成就无疑是桥梁建设领域的重大里程碑,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锚碇的重要意义
悬索桥建设中,锚碇的作用至关重要。它相当于悬索桥的基石,宛如一个坚固的秤砣,肩负着锚定主缆的重任。缺乏合理可靠的锚碇,主缆便无法得到稳固固定,进而影响整座桥梁的安全。因此,在悬索桥的建设过程中,锚碇的构建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众多桥梁工程都将锚碇建设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心打造。
张靖皋长江大桥作为全球在建跨度最大的悬索桥,其对南航道桥北锚碇的建设标准尤为严格。锚碇的建设质量直接关乎大桥能否顺利完工及安全投入使用。
巨大的南航道桥北锚碇
南航道桥北锚碇的规模令人瞩目。实地观察,其占地面积约等同于二十座标准篮球场。锚碇整体采用巨大的复合式结构,由四周的32个小隔舱与中心的15个大隔舱相互连接。这一创新的“复合”锚碇设计展现了工程技术的突破。其中,每个大隔舱的最大尺寸可达20.05米×19.15米,由此可推知,单个组件的庞大程度,以及整体组合后的规模,均属非凡。
这种规模的设定,不仅旨在展现工程的壮丽,更是针对张靖皋长江大桥独特的跨度和承重要求所决定的。该桥必须具备充足的力量与稳定性,以确保能承载悬索桥庞大的主缆,并抵御风荷载、车辆行驶等带来的冲击力等多种复杂外力。
首个大隔舱封底施工
11月18日,位于锚碇侧的首个大隔舱封底作业正在进行。施工现场极为壮观,6根巨型导管、10辆水泥罐车以及3台搅拌站共同作业。这些设备紧密协作,将超过2800立方米的C30水下混凝土注入隔舱。施工标高从地下35米降至27米,不间断灌注作业持续了20小时。如此高强度、长时间的施工,对各部门及设备间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极高要求。
水下封底作业的挑战性极高。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精确进行混凝土浇筑的难度显著增大。此外,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安全,并保证封底质量。这要求我们既要预防混凝土出现裂缝、空洞等缺陷,又要确保其与周围结构的紧密结合。
施工的难度及组织保障
南航道桥北锚碇的施工面临极大的挑战,被誉为锚碇地连墙施工的“无人区”和“天花板”。在首个大隔舱封底施工过程中,组织工作极具挑战性,对安全与质量的管控要求极为严格。为确保封底施工的速度与质量,建设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多次对封底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不断对细节进行优化,同时进行了多轮模拟预演。
每个环节均经过周密策划与多次实验验证,包括施工流程的优化和设备间的协调,以及混凝土灌注速度和最终凝固时间的精确控制。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旨在保障工程进度顺利,并满足高质量标准。
后续大隔舱施工计划
首个大隔舱封底作业顺利完成。随后,15个大隔舱将分阶段进行浇筑。总计浇筑量约为44500立方米,相当于23.5个标准游泳池的容积。建设团队透露,南航道桥北锚碇大隔舱的封底工作预计将在农历新年之前全部完成。
若这些大型隔舱按时完成封底,将为底板、填芯、顶板等后续施工环节打下稳固的基础。工程后续各阶段紧密相连,任何一环节的故障都可能对整个工程进度造成影响。
张靖皋长江大桥整体工程
张靖皋长江大桥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目前世界上正在建设中的最大跨度悬索桥。它标志着我国在跨2000米桥梁建设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大桥拥有六项世界纪录和六个创新点。其建设不仅彰显了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显著进步,更代表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升级,向更高标准迈进。
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北锚碇基础工程预计于2024年完工,随后将转入地面施工阶段。该工程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吸引了众多目光。人们不禁好奇,在接下来的施工中,是否还会遭遇新的挑战,又将如何应对?欢迎大家在阅读完这篇报道后,分享您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以便让更多人关注这一伟大工程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