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所呼,海有所应!甬凉两地学子美育交流,共筑艺术梦  第1张

日前,宁波华茂教育博览园举办了一场甬凉两地学生美育交流活动,场面盛大。在此次活动中,甬凉学子们通过精彩的节目展示,共同谱写了一曲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山海情”乐章。这一互动不仅传播了美育理念,更成为了地域文化交流的佳话。

凉山美育资源匮乏现状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当地居民拥有丰富的歌舞和音乐传统。遗憾的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当地的美育发展遭遇重重困难。以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大部分音乐设备均已老旧不堪、残破不全,这使得孩子们的艺术梦想难以在此得以实现。这一现象凸显了我国美育资源在地域间的分布不均,也暴露了偏远地区对美育资源援助的强烈渴望。在当今社会,每个孩子都应享有追求艺术美的权利,然而现实中的差距却阻碍了彝族孩子深入艺术领域的探索。

自2023年开始,状况出现积极变化。甬凉两地间的东西部协作结对活动已启动,为凉山州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机遇。

宁波伸出援助之手

宁波与四川凉山东西部协作关系建立以来,两地交流日益紧密。2023年,宁波华茂教育基金会启动了“华茂·彩虹计划”公益项目,该项目团队抵达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学校的美育需求,团队精心打造了一间音乐教室。教室装备了丰富的设施,包括月琴、胡琴、钢琴、智慧黑板和音响系统等,总价值高达15万元。音乐教室的设立为学校注入了新活力,为孩子们的艺术梦想提供了更多生长空间。这些设施涵盖了现代音乐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伴随学校民族音乐社的成立,深山之中响起了悠扬的琴声。这琴声不仅是音乐,更是希望的象征,它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激励着每一个怀揣艺术梦想的孩子。这间教室和设备背后,体现了宁波这座沿海城市对凉山深处的深厚关爱。

两地学子相聚宁波

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音乐社,怀揣着深厚的感激之情,在浙江省驻川工作组凉山工作队越西分队的引领下,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了宁波。他们携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华茂鹿鸣诗社及华茂四明合唱团的同学们相聚。众人聚集一堂,筹备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音乐会。音乐会上,“最炫民族风”与“创意音乐秀”交织融合。凉山儿童的野性与活力,宁波儿童的灵动与创意,在这一刻完美融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定会绽放出“美美与共”的动人旋律。音乐无界,这些孩子们用他们的热情演奏出友谊的乐章,这乐章传向远方,深入人心。

文化交流与孩子们的收获

甬凉两地文化交流的兴起,使得两地儿童对异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凉山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从深山走来,抵达东海之滨,从彝族村落踏入江南水乡。这次跨越地域的交流,宛如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得以目睹不同的自然环境、教育氛围和文化特色。同样,宁波的孩子们也收获了独特的体验。宁波华茂高级中学的兰杭欣同学表示,此次交流让她深入体验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还加深了孩子们对彼此的尊重、理解和喜爱。越西县教体科局副局长、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金立峰指出,这不仅是一场交流,更是一堂走出教室的独特“美育课”。这堂课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还加深了两地学生之间真挚的友谊。

交流活动的深远意义

甬凉两地学子的交流盛会,其价值远超活动本身。作为东西部协作的典范,它展现了文化的美好交流。宏观上,此类合作模式有助于将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文化优势输送到西部相对欠缺的地区,逐步缩小地域间的文化教育差异,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微观上,它已在甬凉两地孩童心中播下了友谊、互助、理解和包容的种子。这颗情感的种子将在两地孩童心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成长,影响更广泛的区域和人群,对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产生持续的积极效应。同时,这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地域差异不应成为教育和文化发展的障碍,只要有爱心和决心,资源就能共享,孩子们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鼓励更多的交流与公益帮扶

甬凉两地学子的交流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当前,众多如凉山般的偏远地区仍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社会应如何拓宽渠道,推动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互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这次甬凉两地学子的交流故事能够激发更多人或团体投身于此类公益帮扶行动。无论是人才交流还是物质资源共享,只要有助于促进教育平等发展,都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不仅对偏远地区的发展有益,也对推动社会迈向更加平等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您是否曾参与过类似的公益帮扶交流互动,或受到此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点赞、转发本文,共同传递这份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