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在武汉举办的第二届地外建造学术研讨会传来了重大新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天问三号”任务的首席科学家侯增谦,公布了“天问三号”的发射和采样返回计划。这一消息,无疑是当前航天探索领域的一大盛事。

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2028 年发射!天问三号将采集 800 克火星样品,你期待吗?  第1张

11月17日,武汉作为航天探索信息交流的关键节点,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地外建造学术研讨会。众多学者与专家云集于此。近年来,武汉在科技领域持续进步,尤其在航天研讨等高端科研交流领域,其地位日益显著。本次研讨会亦凸显了武汉在提升公众航天认知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此,众多科研工作者得以分享最前沿的信息,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侯增谦院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在主论坛环节备受关注。他发表了题为《地外生命探寻与行星宜居性研究总体发展设想》的报告。侯增谦明确指出,生命起源的探索是国际前沿的重大课题。在报告中,他强调通过行星探测有望在该领域取得突破。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侯增谦在研讨会上分享了研究成果,并交流了自己的设想,这有助于我国航天探索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多进展。这些论述和成果,已成为众多国内年轻航天学者学习的重要资源。

我国关注地外生命探寻

我国高度重视在宇宙探索中对地外生命的寻找。《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明确提出,研究太阳系天体及系外行星的宜居性,以及开展地外生命的探索,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已取得显著成果。这种重视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全球航天科技竞争中力争领先地位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宇宙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欲望。

天问系列规划

“天问”系列是我国行星探测领域的关键项目。其中,“天问一号”已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了绕、落、巡的连续动作。预计“天问二号”将于2025年发射,其目标是探测小行星,并主要研究小行星及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天问三号”计划于2028年发射,以火星宜居环境的演变为研究重点,首要任务是探寻生命迹象,并计划于2031年采集约800克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天问四号”将执行对木星及其卫星的环绕探测任务。

天问三号取样特点

侯增谦院士,作为天问三号任务的首席科学家,对天问三号的取样特点进行了详尽阐述。自2028年发射以来,天问三号不仅执行了钻孔样品的采集任务,还计划使用小型飞机在着陆区周边三五公里处进行采样。这一举措对于火星地质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多样化的采样手段,能够获取更多元化的火星样本。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航天探测技术的领先地位和适应能力。这预示着我国在火星探测领域,特别是在样本采集和科学研究方面,将实现更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航天探索未来展望

我国航天事业正稳步推进。天问系列规划的制定,展现了未来探索宇宙的广阔前景。航天探索不仅标志着科技进步,更体现了人类对未知宇宙的强烈探求欲望。随着天问二号、三号、四号任务的陆续实施,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将取得更多显著成果。这些成果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展望未来,我国航天事业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是更深入的地外探索,还是技术创新的突破?欢迎读者点赞、分享本文,并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