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上海公布的两份榜单——《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与《2023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份榜单由近6000名国内专家共同评选,其中综合榜收录了100家医院,专科榜则涵盖了45个专科。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连续第十五年的发布。
改变排名表达方式
首次对“表达”排名方法进行了重大调整。原有一百家中医院从1至100的排名顺序已不再适用,转而采取非直接排名方式。同等级别的医院排名将依据院名笔画数来确定,笔画少的医院排名靠前。以上海为例,有四家医院位于最高等级(A++++),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此次调整旨在明确,鉴于医院规模、学科数量等差异显著,过去的排名方法容易引发过度竞争和规模攀比。新的变化有助于引导医院更加关注学科建设。这一调整借鉴了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做法,该排行榜中的医院已开始采用字母排序,不再区分排名先后。
这一调整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医院当前发展态势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各类规模不一的医院共存,它们之间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可比性。因此,新的排名机制的实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
评选核心依据未变
排名“表达”虽有显著调整,但评选的核心方法和规则保持不变。评选过程中,依旧全面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多个维度。在数据采集上,依然采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权威第三方数据,并运用科学且严谨的统计手段。评价体系持续稳定,评价方法也在不断优化和细化。这些措施保证了排行榜结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能够精确反映医院的综合实力,对医院自身、患者以及整个医疗行业均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该数据采集与评估方法稳定可靠,系多年实践经验积累所得。其科学严谨的态度得以坚持,使得排行榜多年来一直受到各方认可与参考。当前所进行的改进,均基于稳固基础之上,旨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评委专家库扩大
今年,评委专家库的人数由5655人上升至5909人,人数增长显著。针对这5909位专家,共发放了邀评函,有效回执数量也从3782份增至3840份,有效回复率达到了65.0%。这一变化数据直观反映了评选活动的规模和专家们的高度参与热情。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确保了评选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评委专家库的规模扩大具有深远意义。医疗行业的进步带动了专业意见的增多,这些声音的融入有助于准确反映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因此,排行榜得以与时俱进,对医院的评价更为精确。
排行榜的初心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指出,排行榜的宗旨未曾改变。最初设立的目的便是以学科声誉为核心,旨在真实、公正地展现我国医院一流专科的顶尖水平和临床能力,这实际上也为民众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指引。然而,现实就医环境存在诸多复杂因素。例如,某些医院学科领域宽广,而另一些则较为单一。在众多情况下,仅凭医院排名来选择就医可能并不明智,民众更应关注医院的专科实力。
民众在就医时频繁参考排行榜,反映出对排行榜的信赖,然而,这也暴露出公众对排行榜存在误解。这提醒我们,应回归医疗服务的初衷,引导公众以更理性的态度审视医疗资源分配及就医途径。
临床专科能力的关键
高解春认为,评价一家医院优劣的核心标准在于患者满意度,这一标准主要关联于医院临床专科水平的优劣。过往,众多患者依据医院整体排名选择就医,实则,在具体医院中,更应关注其优势专科的治疗效果。医院必须通过增强自身专科实力,提供标准化医疗服务,方能赢得患者的认可与选择。专科能力作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治疗复杂病症时,特色专科往往展现出更强的诊断与治疗能力。
医院在追求扩大规模和提升排名的同时,亦应着重强化其专科能力建设。专科能力的增强是医院在医疗领域稳固立足的关键,也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前提。
综合评价
复旦版2023年医院排行榜的发布具有显著价值。其排名方法与评委体系的更新,均体现出与时代同步、适应医疗环境变迁的特点。这些变革促使医院及公众重新思考医院价值评价的准则。新的排名体系预计将对医院未来的发展及患者就医选择产生何种长远影响?欢迎各位踊跃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