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制定。此次批复的公布,标志着重庆市在保护与传承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实现了新的重要进展。

重庆的历史文化地位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8.24 万平方公里,如何做到空间全覆盖?  第1张

重庆,环山绕水,依江傍峡,于1986年荣获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名录。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代表我国山地城市的典范,还曾是国家战略大后方的核心;在商业领域,它是长江上游的开放门户和商贸重镇;从移民与交流的视角来看,重庆彰显了西南内地移民城市与交流中心的地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红岩精神的诞生地,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的摇篮。这些多元身份,共同构成了重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多样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我国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

2020年,前版规划任务顺利收官,标志着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的启动,这一阶段为规划的制定带来了新的机遇。伴随着城市的持续进步,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亦需与时代同步。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已着手进行《规划》的编制,旨在全面提升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水平。

规划的目标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8.24 万平方公里,如何做到空间全覆盖?  第2张

《规划》最新版本的核心宗旨在于构建一个科学、强大、高效的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该体系旨在实现空间保护的无死角,并追求要素覆盖的全面性。通过这一系列努力,不同时期的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将得到系统性保护,同时推动“山水、人文、城市”三者间的和谐共生。这一举措将使重庆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独特魅力更加突出。目标既明确又宏伟,其覆盖范围遍及全市,确保不遗漏任何一处历史文化遗迹。

从长远视角审视,该措施显著增强了重庆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同时,它为每项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体系中确立了清晰的依据。这样的做法有效规避了以往可能出现的保护空白问题。

保护的具体遗产要素

《规划》明确指出,必须对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要素体系进行全面保护。这一体系不仅涵盖历史街区与文物、历史建筑,还涉及自然文化景观、特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被细致划分为三层五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重庆市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6座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和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每一项都被列为珍贵的历史遗产,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还是历史建筑,抑或是革命文物和抗战遗址,都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妥善的保存。这些资源生动展现了重庆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对保护传承项目的意义

该《规划》作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的关键性指导文件,在城乡建设的实际操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范例,同时也具体展现了《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中的执行策略。

重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项目的实施空间得到了保障。以大型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项目为例,这些项目在空间规划上可依据本《规划》进行科学布局。此举有利于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步提升。

对文旅融合的推动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8.24 万平方公里,如何做到空间全覆盖?  第3张

《规划》对于促进文化旅游的融合产生了积极影响。历史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执行高效的保护措施,确保这些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系统对历史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有助于扩充以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种类。以巴渝文化特色小镇旅游项目及抗战遗址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为例。此措施不仅让游客更深刻地体验重庆的历史文化魅力,而且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规划》内容详实全面,然而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实际保护过程中,挑战接连不断。资金短缺问题尤为显著,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与保护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此外,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水平亦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规划》的发布,标志着重庆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向未来,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重庆有望在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向广大读者提出问题: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操作中,您认为有哪些有效方法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并分享您的观点,同时给予点赞支持。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8.24 万平方公里,如何做到空间全覆盖?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