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一则令人鼓舞的消息传来。黑龙江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捕捉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棕熊的活动影像。这一发现无疑是对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有力证明。

棕熊珍贵画面被捕捉

湿地公园管理局近期在野外分析红外相机数据时,意外发现了一项重要成果。位于园区北线的相机成功记录到了棕熊的身影。据估计,该棕熊体重达到约1000斤。其体型健壮,头部硕大,肩背凸起,四肢强健,在雪地中行走自如。该棕熊于10月30日下午被发现,推测其可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冬眠寻找食物。

目前,棕熊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收录于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录之中。其体型庞大,食性广泛,且攻击性较强。

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体重约 1000 斤的成年棕熊现身黑龙江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你见过吗?  第1张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的伊勒呼里山南麓坐落着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该公园位于松嫩平原与寒温带针叶林区的交汇处。公园总面积为7765公顷,其中,国家重要湿地面积达到4268.90公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10月25日,该公园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重要湿地。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候鸟迁徙的中线,对于候鸟而言,这里是一个关键的停歇点。

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共有21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4种,二级保护鸟类有21种。此外,还有众多其他保护动物,它们在此地找到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公园内其它动物检测情况

负责人王金江指出,公园内动物种类繁多。驼鹿、紫貂、原麝等多种动物已被确认存在。这种动物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该地区拥有完善的食物链系统。

动物生存的完整性依赖于完整的食物链。在保护区中,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证明了该区域对各类动物生存需求的充分满足。无论是食物来源还是栖息环境,该区域均展现出极高的适应性。

棕熊习性特点阐述

棕熊,作为陆地上体型最大的食肉目哺乳动物之一,通常在白天进行活动。这种动物具有冬眠的习性,从每年的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的3月或4月。其杂食性的饮食习惯,使得棕熊能够通过摄取多种食物来维持能量,如图中这只棕熊可能正处于为即将到来的冬眠期储存食物的阶段。

自然界中,棕熊凭借其强大的力量与出色的适应能力,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公园对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显著,反映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处于优良状态。在此,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得以生存与繁衍。公园内丰富的植被资源,为草食性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这些草食性动物又成为了肉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

这片湿地的保护,意味着众多生物栖息地的维护,对于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其价值无可替代。

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周边人类活动的增多,或是气候环境的细微变动,均有可能对园内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未来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守护这片湿地及其生物,这一问题引人深思。诚邀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意见,积极参与互动。同时,我们也期待读者为这一保护成就点赞并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