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起,东营市连续举办了四届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为石油行业的创新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强劲推动力。那么,这场融合大赛究竟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果?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四届大赛整体概况

2020年至2023年,东营市举办的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逐年提升。该大赛专注于石油领域,共吸引了536个参赛项目。在众多项目中,125个脱颖而出,荣获奖项。赛事为参赛者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及细致服务,包括培训辅导、融资推荐和落户支持等。这些举措显著推动了东营油地校资源的深度融合,并促进了企业(团队)的创新发展。同时,四届大赛促成了油地校三方41项合作意向,有力证明了多方合作的成效。

东营市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举办四届,成果丰硕  第1张

此外,该赛事在促进参赛者享受政策优惠方面亦发挥了显著作用。得益于多种政策的扶持,众多企业得以从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的优化中获益。符合条件的参赛企业能够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及企业研发财政补助等普遍性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众多获奖企业表现卓越。在73家获奖企业中,有67家被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54家为备案高新技术企业,另有13家企业合计获得了价值1.5亿元的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支持。

参赛主体赛前服务

在比赛启动前,主办方为参赛者精心准备了多项实用性强的赛前辅导。这些辅导内容涉及企业管理、融资投资、路演技巧等多个方面。其中,企业管理培训旨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投融资培训则为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提供指导,而路演技巧培训则助力企业更有效地展示其项目。这些培训对于参赛者在比赛中的表现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种赛前服务全面且具有实效性,并非仅是表面的仪式。它实质上是针对企业需求提供的有力支持。借助这些培训服务,参赛者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身实力,并在大赛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他们也能更有效地在市场中定位自己,充分把握大赛带来的各种机遇。

大赛对科技成果转化影响

在大赛举办期间,举办了众多精彩交流活动,其中包括融合发展论坛以及赛果通报等。这些活动有力推动了全市统一、要素集中、资源共享的科技大市场建设。在71个获奖团队项目中,有43个项目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一成就充分证明了大赛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优越的平台。

同时,东营市企业已与28个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其中,15个项目已成功转化为产品并投放市场。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众多科研人员及企业员工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借助大赛这一平台,科技成果得以走出实验室,实现市场化,进而产生实际效益,并推动相关产业进步。

油地校融合新途径

该赛事成功开创了油气企业与高校融合的新模式。在新型生产力的发展领域,三者携手并进,实现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共同构建了多个高能级平台,以推动油气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亦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未来产业布局的加速推进,亦起到了关键作用。

威玛、威飞、胜利新大、胜利泵业等四家石油装备企业,与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签订了四个科技创新协议,涉及具体的企业合作项目。同时,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已正式揭牌并投入运行。这些新成果显著体现了油地校融合的新趋势。

三方合作海外拓展

油地校三方合作构筑了坚实的国际化基础。富海集团、科瑞集团以及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携手,致力于海外石油市场的共同开发。此举使得东营地区企业有望在国际石油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海外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东营企业通过联合,能够整合资源,凸显各自特长,从而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通过此类合作项目的开发,东营企业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而且还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与收益增长的新契机。这一举措对于推动东营石油相关产业向外部市场拓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项目的试点与标准体系形成

在众多项目成果中,数个项目被选为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工程,其中包括牛庄的“清洁供暖无烟小镇”等六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入选,充分展现了大赛对当地可持续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油地校企合作开发的“碳源汇”信息化智能管控系统亦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构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的示范基地,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首个此类产业系统的标准化体系。这一成就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该体系不仅为相关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树立了典范,还助力东营在该领域掌握了技术和制度上的领先优势。

以上成果充分展示了东营市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价值。针对未来,您认为大赛在哪些领域还有提升空间?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同时,欢迎点赞、评论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