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波花园,位于上海,曾属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的附属绿地。如今,它作为一隅口袋公园,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这一转变,源于上海积极推行的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开放政策。此举不仅是对城市空间布局的一次重新规划,更体现了城市建设与资源共享的新思维,同时也引发了众多值得探讨的议题。
单位附属绿地开放情况
自2021年起,上海启动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单位的附属绿地对外开放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25个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开放,并预计今年还将新增50多处。此外,还有32处符合条件的绿地被升级改造为口袋公园。根据规划,到“十四五”规划期末,上海将推动100个以上单位附属空间开放,开放面积预计达到100万平方米,并计划将至少35处绿地改造成口袋公园。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上海在绿地建设领域的宏伟蓝图和实际行动。以丽波花园等附属绿地开放受到的热烈欢迎为例,众多绿地的开放正在持续改善城市景观。
开放单位附属绿地并非空谈理论。此类空间开放需依托相关政策支持,2022年出台的《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此类空间的开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权属单位的获得感问题
在附属绿地开放过程中,权属单位的利益必须得到充分重视。不能仅要求权属单位单方面展现慷慨,他们在开放期间及开放后,理应获得相应的满足感。若不然,附属绿地的开放工作将难以持续。以绿地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例,若权属单位未感受到自身利益,那么在开放工作中的配合将变得困难。这对城市绿地共享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只有确保权属单位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城市绿地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多方共赢的具体体现
在附属绿地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众多实现多方共赢的实例。例如,位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大楼旁的12公里处,该企业便将附属绿地对外开放,旨在向公众普及大飞机的发展历程,并展示其创业精神及企业文化。在设计绿地时,特意预留了一片空地,用于竖立中国大飞机模型,供路人拍照留念。此举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宣传自身的平台,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大飞机的场所,同时丰富了城市景观。这种多方共赢的模式是单位附属绿地开放成功的关键因素,亦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典范。
城市公园建设理念的更新
同时开放单位附设的绿地,城市公园的建造理念也在不断演进。以浦东为例,在其现有的95座城市公园中,“无界公园”的比例已超过九成。自2023年底至今,新建及改建的公园普遍摒弃了围墙设计,着重于与周边街区的融合。此举旨在避免未来拆墙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促进街区早日实现融合,以及更合理地布置公共设施。这种理念的革新反映了城市建设对长远规划和整体性的重视,而非孤立地推进公园建设。这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居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融合发展的意义
促进单位所属绿地拆除围栏和分隔设施具有深远影响,旨在促进公园与周边公共区域的融合。此举旨在消除两者间的隔阂,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例如,人们可以更轻松地在绿地与周边街区间往来,绿地的设施也可与街区设施相互补充。这种融合有助于增强整个区域的活力与价值。当市民得以自由穿梭于不同空间之间时,城市将焕发新的生机,市民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未来展望与互动话题
随着一系列措施持续实施,上海的城区空间正逐步向开放与融合迈进,市民将能够获得更多绿地资源。尽管如此,这一过程中也可能遭遇挑战,例如如何保障权属单位持续的利益,以及如何优化无界公园的规划等。在此,我们向读者提问:在单位附属绿地向公众开放及城市公园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上海还将呈现哪些令人惊喜的成果?诚邀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