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名乘客对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征收2元车票费用提出质疑,指出其票务制度存在缺陷,随后将通卡公司及重庆轨道集团诉至法院,事件由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争议不仅针对2元车票费用,还牵涉到轨道交通票务制度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等众多议题。
乘客起诉缘由
韦孝诚指出,尽管他仅用了不到3分钟便离开了车站,却仍然被扣除客运费用。根据重庆轨道集团发布的《重庆交通票务规则》(2019年修订版)第二条“起步价2元[0-6公里(含)]”的规定,他应被收取2元费用。尽管起诉的成本远超2元,韦孝诚仍期望轨道集团能修改计费规则,借鉴上海等地的做法,在特定时间内实现同站进出免费,而非仅通过易被忽视的公告来确认这项权利。罗雨洁对这种收费方式同样表示不满,因此也加入了诉讼。
上海地铁推出了新的票务规定,规定乘客在进站后的10分钟内可以办理取消乘车的相关手续。然而,重庆轨道集团的规定与此不同,乘客若在出站后试图解决此类问题,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一差异导致两位提起诉讼的乘客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
轨道集团答辩
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答辩中表示,公司已多次向乘客明确告知,若因个人原因必须取消行程,乘客只需联系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即可避免产生扣费。此外,集团还推出了便民卡等多项服务。同时,集团坚信其制定的票务规则并无不妥。
他们认为,原告在出站后未向工作人员进行核实或请求退费,这表明其已放弃自身权利。此举提起诉讼,被视为对司法资源的浪费。此外,他们还提到,即便上海等地存在类似规定,乘客仍需前往人工窗口办理手续。他们认为,自己的规则已充分考虑到乘客取消行程的情况,并已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卡公司看法
通卡公司声明,其角色仅为票款清算机构。公司已依据轨道交通票务规定,将相关票款结算至重庆轨道集团。公司认为,其与此次诉讼争议关联不大,故无需承担退款义务。此举显示,通卡公司有意置身事外,不愿在纠纷中承担过多责任。
外地地铁经验对比
2023年12月,杭州地铁票务规则进行了更新。根据新规定,乘客若在进闸后10分钟内取消乘车,必须在出闸前主动前往进闸站客服中心办理相关手续;若超过10分钟,将不再接受处理。2024年4月,北京地铁为满足乘客在同一站点临时进出的需求,推出了简便快捷的临时票卡退费方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重庆轨道集团在票务处理上存在不同做法。
通过这一对比,重庆市民在出行便捷性方面可能感受到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因此,面临诉讼的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或许应当参考其他地铁公司的成功经验,从提升乘客体验和满意度着手,对自身的票务制度进行审视。
轨道集团已有告知措施是否足够
重庆轨道集团明确指出,他们已多次向公众传达了乘客如遇同站进出未乘车被扣费的情况,可联系工作人员进行处理的资讯。但实际情况中,可能众多乘客对此处理方式并不了解。具体到罗雨洁和韦孝诚的案例,他们并未采取这一操作流程。
信息传达是否不够明确?抑或是告知渠道不够广泛,致使众多乘客未能及时获取信息?这一问题亟待重庆轨道集团展开调查与深思。尽管轨道集团宣称其票务规则无懈可击且已采取相应措施,然而,若众多乘客对此一无所知,这些措施又如何发挥其作用?
乘客是否放弃权利
轨道集团指出,原告在离站时未向工作人员确认退费事宜,这被视为放弃了自己的权利。然而,从乘客的立场来看,他们可能并不知晓存在这一解决方法。乘客们感到在未使用服务的情况下却遭受了不合理的收费,他们期望通过提起诉讼来改变这一状况。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若未执行特定操作,这是否即代表自动丧失了相关权利?这一问题不仅需在当前案件中深入探讨,同时也为其他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思考的参考点。
此事反映出不同观点因立场各异。关于重庆轨道集团的票务规则,您是否认为有必要进行调整?如有见解,敬请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