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近年在民众中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改革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国家医保局为执行相关方案,推出了《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此举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规范化编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着眼特殊需求,整合编制项目

国家医保局正积极推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规范化编制工作。近期,该局已依据“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原则,编制并发布了相关指南。这些指南以2023年版《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为依据,将综合诊查类价格项目整合为36项。这些项目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医疗领域。这一举措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化的坚实步骤,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举对各地医疗机构及广大患者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合理化与完善。

以服务产出为导向

综合诊查项目包含多种内容。首先,诊查费用针对门诊、住院、急诊、会诊、互联网等多种场景设立了不同项目,并对护理门诊、便民门诊等具体价格项目进行了明确。床位费用则根据病房床位数分为单人间、双人间等多种类型,特殊用途床位如急诊留观等设有独立费用。转运费用则根据交通工具类型进行分类。这样的项目编制方式使得思路更加明确,便于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操作。同时,这也有利于各部门清晰了解不同服务的产出定位,从而更有效地执行相关政策。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指南亮点纷呈。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增“安宁疗护”项目。该项目费用涵盖诊断和分级护理等费用。在公立医疗机构中,此项目设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显著填补安宁服务领域的空白,进而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命品质。此外,为响应跨区域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需求,新设“航空医疗转运”项目。比如,在远程紧急救援情况下,该项目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为生命救援提供空中支持。

助力便利就医

“上门服务费”的独立设置成为指南的显著特点。针对部分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其他院外患者,这一措施得以实施。公立医疗机构所派遣的医务人员在提供上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和人力成本,均纳入“上门服务费”中。收费模式为“上门服务费+医疗服务价格”。例如,出诊医务人员按照“上门服务费+门诊诊查费”进行收费;而邀请院外专家进行线下会诊时,则按照“上门服务费+院外会诊费”进行收费。此举显著提升了特殊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各省贯彻落实工作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编制工作推进,全国统一价格基准即将到来  第1张

国家医保局完成编排后,各省医保局需迅速响应。各省需对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整合与规范。需确立统一的价格基准,此基准将作为核心准则。各统筹地区依据本省价格基准进行调整,以确定具体执行的价格。在此过程中,省医保局扮演着桥梁角色,连接国家政策与地方执行。同时,各地统筹地区亦需紧密协作,确保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有序。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编制工作推进,全国统一价格基准即将到来  第2张

对大众的影响和意义

该指南的发布对公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患者方面,医疗服务费用变得更加透明且合理,多样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例如特殊转运服务与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方面,这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然而,公众可能对政策的实施提出疑问:如何确保政策在各地得到精准执行?我们期待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点赞并分享本文,共同关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进展。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编制工作推进,全国统一价格基准即将到来  第3张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编制工作推进,全国统一价格基准即将到来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