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内,常有一些既有趣又易被误解的专业术语,例如“术中冰冻”。患者听到这一术语时,可能会感到恐惧和寒冷,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患者对术语的理解与医学实际含义之间的差异,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误解之源

在日常生活中,“冰冻”一词常与寒冷相联系。对于手术患者而言,提及“术中冰冻”往往会引起他们的不安。有位患者曾向护士表达了他的担忧:“我听说医生告诉我家人,明天将对我进行术中冰冻,能否提高一下温度?”护士则耐心地解释,这里的“冰冻”并非字面上的寒冷,而是一种医疗诊断手段。这一现象暴露出许多患者对专业术语的陌生。医院应在术前以患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对这些术语进行详细解释,以缓解他们的焦虑。例如,一些医院已经开始使用患者手册,详细阐述各类特殊诊断名称的含义。

术中冰冻是什么

术中冰冻在外科手术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一技术,即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其流程涉及病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获取切除的病变组织,随后迅速进行冷冻处理,切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过此方法,手术医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病理诊断。以某三甲医院普外科为例,每日均有数例手术需依赖术中冰冻来指导后续操作。此技术能迅速评估病变情况,确保手术高效进行。此外,多数医院的外科手术对术中冰冻的依赖性极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手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做术中冰冻的意义

术中冰冻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它有助于确诊病变是否为肿瘤,以及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这一判断对于许多肿瘤手术而言,直接影响到手术方案选择的激进程度。其次,冰冻技术能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是否已扩散至邻近淋巴结或器官,进而确定手术切除边缘是否存在肿瘤浸润。以胃癌手术为例,若肿瘤浸润范围较广,可能需要更彻底的组织切除。这对确保手术范围适宜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在手术前,医生必须遵循既定流程进行操作。临床医生需在术前与患者签订《冰冻病理知情同意书》,书中不仅需阐述术中冰冻的作用,还需说明其局限性,并提前预约病理科进行术中冰冻操作。

术中冰冻的流程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流程严谨而规范。病理科接收到标本后,病理医生需立即核对并登记,随后进行取材。接着,对组织进行冷冻切片及染色处理。最终,在显微镜下细致观察切片,以出具病理诊断报告。手术医生依据此报告决定手术步骤。每一步骤均不容忽视,尤其是标本核对登记环节,一旦出错,后续诊断可能完全偏离。在大型综合医院,每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并实施严格监督,确保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流程准确无误。

术中冰冻的优势

术中冰冻技术具备多项显著优点。首先,其操作迅速,从组织切除至病理报告生成,整个流程通常在30分钟内即可完成,为手术医师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决策窗口。例如,在复杂脑部手术中,这额外的30分钟可能使医师在切除肿瘤时更为得心应手。其次,其具有实时性,检查过程与手术同步进行,因此诊断结果能即时反映病变组织的特性,使手术医师能够即时获取病理信息。再者,其准确性虽略逊于术后常规石蜡切片检查,但准确率仍可达90%-95%,这一数据足以确保手术医师获得可靠的诊断依据。

术中冰冻的局限性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虽具诸多优势,但亦存在局限性。冰冻切片组织未经固定及充分处理,可能导致细胞形态改变,从而略微降低诊断准确性。诊断结果有时会表现为“需常规进一步诊断”或“具体待石蜡”等。对于脂肪组织、骨组织和钙化组织等特殊组织,制片难度较大,可能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病理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并非所有标本都可直接进行术中冰冻。因此,临床医生在考虑使用术中冰冻时,需仔细权衡,充分评估其灵活适用性,以确保诊断准确及患者安全。

关于“术中冰冻”这一医疗术语的具体情况,您是否已有所掌握?若您对此抱有更多疑问,不妨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同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