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海将举办第四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此次盛会将与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携手联办,标志着双方合作关系的首次开启。这一活动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受到了广泛关注。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长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正迅速崛起。到2023年,其产业规模已突破9337亿元,同比增长4.9%。自2019年以来,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从1319亿元攀升至18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这些具体数据充分证明了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彰显了其在产业发展上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劲动力,正持续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创新成果转型显著

自2019年起,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模式已实现从“创仿结合”向“首发引领”的转变。截至目前,国内市场已批准26种国产一类创新药上市,行业排名领先。其中,呋喹替尼、多格列艾汀片等全球首创新药备受瞩目。今年,又有6种国产一类创新药成功进入市场,全国排名第二。医疗器械领域亦表现卓越,自2019年以来,已有42款产品获得上市许可。今年,10款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准上市,全国位居第一,另外,还有9款产品正处于国家特别审查阶段。

吸引众多国际企业

位于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前20名的18家企业,在上海设立了其中国区总部或研发生产中心。这一现象鲜明地反映出上海对这一行业的强大吸引力。这些企业在上海的布局,有助于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例如,它们能够与当地科研机构携手合作,推动创新成果的诞生,优化产业环境,同时加速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企业科创板上市情况

上海科创板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中,上海企业数量达31家,这一数量约占全国同行业企业的四分之一。这一占比显著反映了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在资本市场运作上的强劲实力。企业若成功登陆科创板,将吸引更多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将用于研发、生产等多个方面。此外,上市提升了上海在生物医药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吸引了更多金融资源,进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

上海市设有6个国家级和27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此外,依托33家市级医院,设立了3000余张示范性研究型病床。这些举措表明上海已建立起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推动临床试验的多样化发展,加速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速度。同时,它还吸引了众多研发项目来上海进行研究,从而提升了上海在创新成果产出方面的竞争力。

产业数智化转型计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已制定了具体的数智化转型战略。该战略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致力于创建超过10家示范智能工厂,培养30家引领行业变革的数字化领军企业,同时开发100个典型应用场景。战略目标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医药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以增强生产质量和效率,以及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和知识图谱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动向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您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不妨点赞以支持文章的传播,共同促进知识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