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银杏”正逐步向海南岛东南部海域靠近,此自然灾害不仅对当地海域安全构成威胁,还严重影响了口岸通关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三亚边检站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已成为维护稳定的关键因素。

口岸应对台风措施启动

11月10日,海南省海洋预报台发布了南海海浪和风暴潮警报。海口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三亚边检站迅速作出反应,立即启动了防台风应急预案。这一行动既及时又必要。他们清楚台风可能对口岸通关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主动与海事、海关等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跨部门合作至关重要。整合各方力量,能高效优化联检工作方案,便于更有效地应对台风。各方积极参与,展现出专业的应对态度和能力,共同抵御台风威胁。他们加强了警力部署,旨在为各类防台避风船舶提供细致的“一船一策”边检查验措施。这一举措凸显了应对的精确性。

三亚边检站对口岸区域的管理同样重视。他们实施了定点巡逻与视频监控相结合的策略。这种双重监控手段成效显著,定点巡逻便于直观观察口岸风貌,视频监控则能实现全面、大范围的监控,有效预防台风期间船舶非法出入等边境违规行为。在恶劣天气中,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危险,因此,全面的管控显得尤为关键。

钻井平台人员撤离协助

11月7日,三亚边检站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位于三亚附近海域的“勘探四号”钻井平台,因台风“银杏”影响,需进行人员撤离,并已向三亚边检站的代理公司通报了情况。这一事件直接关系到众多人员的生命安全。三亚边检站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开通了用于换班撤离的“专用通道”。这条通道的开通,宛如为身处险境的人们开启了一道生命之门。

钻井平台现场情况复杂,人员众多,且单次转运人数受限,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三亚边检站并未回避挑战,而是主动与代理公司、钻井平台进行沟通协调。在三者共同努力下,明确了查验勤务的具体时间和地点。11月7日至9日,共分六个批次,为“勘探四号”钻井平台的124名工作人员顺利办理了撤离和换班手续。这一过程充满挑战,每一个细节都需精心策划,包括转移人数和转运次数等,以确保所有工作人员能够安全撤离。

第 22 号台风银杏逼近海南岛,三亚边检站严阵以待  第1张

持续关注台风保障安全

三亚边检站执勤二队队长黎永善强调,他们将持续密切关注台风“银杏”的最新进展。在应对台风的长期战斗中,这一承诺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及时关注台风动态,他们能够迅速作出相应调整。此外,他们还将对避风船舶进行预警提示,这有助于船舶有效应对台风可能引发的威胁,例如提醒船舶加强缆绳等抗风措施。

他们同样重视对口岸限定区域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一旦该区域存在安全隐患,在台风的作用下,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比如建筑物倒塌等。因此,他们通过细致的排查,努力发现所有潜在的安全风险,以确保台风期间口岸的安全与稳定。这一保障措施不仅对口岸本身具有深远影响,也对停靠在港口的船舶等设施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在台风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口岸范围内的损失,并维持基本秩序。

部门协作的意义

在应对台风的全过程中,三亚边检站与海事、海关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模式值得详细研究。这种协作并非简单的各自为政,而是实现了深度融合。多部门共同作业显著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各职能部门拥有各自的职责和资源优势,当这些优势得到整合,便能汇聚成强大的合力。例如,海关在物资通关方面能提供便利,海事在海洋作业防控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设备。三亚边检站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沟通协调,有效避免了工作重复或遗漏,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这种多部门协作模式可为其他地区应对类似灾害提供借鉴。我们是否应推广这种区域应急部门协同模式,以提升面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边检应对的特色体现

三亚边检站在台风应对中展现了其独到之处。“一船一策”的边检措施极具针对性,此创新做法源自对各类船舶状况的细致分析。每艘船舶的状况各有差异,通过为每艘船舶量身打造查验方案,有效缩短了船舶等待时间,提升了通行效率,同时确保了防台安全措施的落实。

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换班撤离通道,并进行了精准的人员分批次撤离安排。这些举措展现了他们在处理特殊状况时的应变能力。在紧急事件中,他们仍能保持操作的有序性,这充分说明了他们的专业水平。这样的专业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是否值得其他边检站点借鉴?

未来应急的展望

三亚边检站针对台风“银杏”采取的措施已显现出显著效果。然而,面对未来,我们需有所预见。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如台风频发。因此,在未来的应急响应中,是否能够提高效率值得深思。例如,在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中,是否可以构建更完善的电子信息协同系统。信息传递若能更加迅速和精确,应急流程将得到显著提升。此外,从内部能力提升角度,持续加强员工应对极端天气的培训至关重要,以增强个体应对能力。这将使边检站在未来灾害应对中更加镇定自若,确保口岸安全和稳定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