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海市应急管理局邀请专家团队对全市范围内的氨制冷企业进行了专业指导与服务。在检查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些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还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涉氨制冷企业安全隐患情况

近期,北海市政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局积极履行职责,对涉及氨制冷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部分企业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据调查,北海市在制冷产业中,涉氨制冷企业的比例相当可观。然而,在这些企业中,不少存在员工在速冻结装置间超员、装置未独立设置作业间等问题。

这些现象并非随机发生。在氨制冷企业中,作业流程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企业未能遵循这些规范,暴露出其对安全问题的忽视态度。例如,在快速冻结装置的操作间,人员数量过多,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极为严重。

北海市应急管理局曝光涉氨制冷企业安全隐患,这些场景你见过吗?  第1张

多拍摄隐患场景工作机制

北海市为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实施了“多角度捕捉安全隐患”的工作机制。该机制旨在促进企业主动自查和整改。通过实际拍摄到的隐患场景,企业能够清晰直观地识别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市应急管理局的专家在此机制指导下,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携带摄像机等设备,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拍摄和记录。该机制已助力部分企业识别问题并启动整改工作,然而,部分企业对此重视程度不够,整改工作尚未全面完成。

典型隐患场景一

氨泄漏事故中,紧急处置的密闭型事故池存在严重隐患。具体来说,事故现场未进行有限空间的辨识,且缺乏必要的警示标志,这一行为构成了重大事故隐患。依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企业的这一做法显然违反了相关规定。

北海市应急管理局曝光涉氨制冷企业安全隐患,这些场景你见过吗?  第2张

在当前氨制冷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中,氨泄漏的风险不容忽视。由于缺乏警示标志和明确的空间标识,一旦事故发生,救援人员将难以迅速做出反应。因此,企业应严格按照规定,迅速完善标识系统,并加强空间管理。

涉氨制冷企业中,部分快速冻结装置操作间的员工数量已超过9人。根据《氨制冷企业安全规范》(AQ7015-2018)第5.9条的规定,作业间内同一时间作业人员的人数上限为9人。研究数据揭示,一旦操作间内人数超标并发生事故,伤亡风险可能加剧。

企业即便面对规定,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实施高密度人员作业。这些企业亟需重新检视其人员配置策略,将员工安全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部分企业安装的快速冻结设备并未独立设置于专用操作空间之中。此举亦违反了《氨制冷企业安全规范》(AQ7015-2018)的第5.9条款。缺少专用操作空间,一旦发生危险,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加剧。

北海市内涉及氨制冷的企业普遍存在此类现象,其运营过程中并未充分认识到此类设置的重要性。这一状况不仅暴露出对员工生命安全的不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错误评估。

涉氨制冷企业正在进行现场储氨器更换的施工项目,其安全协议书甲方尚未完成签字与盖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的明确规定,此类协议签署的不完整行为,显然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企业管理的日常实践中,此类失误看似微不足道,然而从法律和安全管理角度审视,却暴露出潜在的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企业在处理安全管理相关事宜时,缺乏必要的严谨性。

广大读者,我想提出一个疑问:您所在的企业是否也面临类似的安全隐患管理问题?敬请各位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并期待您对本文的点赞与转发,以促使更多企业重视并关注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