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一场名为“中国光皮木瓜之乡探秘行——网络媒体走进陕西省白河县”的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主要围绕白河县的木瓜产业发展展开,亮点纷呈。不仅有百亩木瓜林的丰收景象,还有众多农户在木瓜产业的带动下实现增收致富的生动案例。
退伍军人投身木瓜产业
曹庭鑫,白河县中厂镇新营村人,自幼在此地成长。2015年,他从军中退役,返乡后发现了当地木瓜的巨大潜力。2021年,他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起初,他投入了20万元资金,并在家人的支持下,成功流转了280余亩土地用于木瓜种植。当地林业局在实地考察后,为他提供了8万元的补助,使他得以顺利建园,并在第一年实现了盈利。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他对商机的敏锐洞察力和敢于投入的勇气。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曹庭鑫得到了多方的支持,这对其他创业者起到了鼓舞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和家庭成员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曹庭鑫的木瓜种植之路并非坦途,果园的维护工作颇为繁重。木瓜种植全年都需要投入精力,诸如除草等维护工作尤其耗费体力,因此他特地聘请了一名园艺工人负责日常的看管和养护。在林业局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他的果园规模在三年内得到了显著扩大。去年,他收获了近7万斤木瓜。今年,他更是新增加了100多亩的木瓜种植面积,并采用了嫁接技术来提升品质和增加效益。这些举措表明,曹庭鑫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正持续探索木瓜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木瓜
中厂镇顺利社区的余学兵,三年前返乡创业。他创办了一家公司,并流转了超过300亩的木瓜林。他的老宅位于半山腰,如今已成为创业的办公场所。过去,山上多为荒地,木瓜熟透后烂在田里。然而,2022年政府的道路修建为当地带来了转机。这一举措不仅打通了他的“致富之路”,改善了自家生活,还激励了村民参与采摘和种植。余学兵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显著推动作用。
余学兵将荒地变成了盈利的木瓜园,产量提升后,村民通过参与其中实现了稳定的收入增长。同时,他还为部分有家庭负担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工作的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这一举措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它改变了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使他们从无所事事或从事低薪工作转变为参与自家农产品的相关产业。
依托木瓜产业的众多受益者
邱荔,白河县木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指出,木瓜产业吸引了各类务工村民,其中不乏因家庭原因留守的村民以及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工作的中年人。这一现象凸显了木瓜产业的高就业灵活性。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白河县成功帮助1.7万户农民实现增收,累计金额超过2000万元,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示了该产业强大的经济推动力。
木瓜园助力村民增收的模式
白河木瓜产业中展现了多种增收途径。例如,种植木瓜本身就能带来收入,村民在园区企业工作也能获得收入,土地流转同样能够增加收入。对于那些在家乡拥有土地却无法外出打工或无此意愿的村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经济来源。他们无需远离故土即可赚取生计,实现了在维持家庭完整与提高收入之间的平衡。此模式还能有效规避因外出打工引发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等。
木瓜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白河县木瓜产业已成为该地区的关键产业。从过去的荒芜之地,它已蜕变成为今日的“金果园”,木瓜的效用显著。这一变迁历程历经磨难,是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成就的。木瓜产业的兴盛亦彰显了白河县在特色农产品开发上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更多村民共享产业红利
村民群体日益认识到木瓜种植的巨大潜力,以及其对收入增长的重要贡献,纷纷自发加入这一产业。他们从中获得了切实的经济利益,体现了产业进步与民众福祉之间的积极互动。白河地区的木瓜产业已成为村民增加收入、实现财富增值的关键。这一变化推动了当地农村社会环境的正向发展,让村民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我们提出疑问:在众多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否应当引入更多类似白河木瓜产业的多渠道增收策略?若您对此表示赞同,敬请点赞、转发本文,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