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美联储对外公布,下调利率25个基点。此决定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显著效应,然而,其政策制定往往以美国利益为优先考量,这一矛盾现象值得关注。
美联储降息概况
11月7日,美联储公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降至4.5%至4.75%。此次调整是对9月18日降息举措的延续。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短短几个月内,经历了从加息到降息的显著转变。
美联储近期降低利率的行动与市场预期一致,但这一举措背后凸显了经济决策的复杂性。在此之前,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美联储已将利率下调至接近零的水平,并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美国通胀率明显攀升。
以往货币政策回顾
自2020年3月起,美联储实施了一系列激进的降息政策,同时推行量化宽松措施。进入2022年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攀升至9.1%。面对这股通胀压力,美联储自2022年3月起至2023年7月,连续进行了11次加息行动。
美联储持续上调利率,累计增幅已至525个基点,且利率水平维持在23年最高点。这一系列动作,旨在通过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进行调整,然而,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似乎并未引起足够关注。
美元霸权下的手段
美国凭借其美元的霸权地位,在降息周期内,通过超量发行美元,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进口商品和对外投资,进而实现资本的输出和掠夺。至2023年9月,美国显著下调了利率,并对其货币政策进行了方向性的调整。
加息举措引发了全球资金流动性紧张,这一现象导致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出现贬值。作为结果,这些国家纷纷陷入经济困境。与此同时,美国却借此机会将危机转嫁出去。
美国收割财富的本质
美国在货币政策调整上持续实施策略,旨在通过调整利率,无论是下调还是上调,以达到从其他国家获取经济利益的核心目标。
潮汐操作是美国金融霸权策略的一部分。美国一直未改变其立场,其意图在于利用金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积累财富。
降息的理论影响
理论上,降息措施的目的在于增强市场流动性,同时降低美元融资的成本。但需注意的是,此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非完全是正面的。
全球金融市场与国际贸易均将承受不良的溢出效应影响。资金流动对资本市场带来冲击,同时,货币汇率的波动也干扰了贸易的平衡状态。
新兴经济体面临风险
美元利率的降低往往引发新兴经济体信贷规模的扩大,进而可能引发部分经济体出现借贷过度的现象。
历史上,众多新兴国家遭遇了因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引发的主权债务违约问题。这一现象揭示了新兴经济体正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美联储的每一次货币政策调整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反响。尽管这一举措满足了美国国内的需求,但它也给众多国家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面对美联储这种具有霸权性质的货币政策调整,新兴经济体应如何应对?各位读者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点赞、转发并留言,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一全球性的经济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