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具有深远影响,其目的是与国际接轨,促进低碳发展。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部付出了大量努力,这些举措成为当前低碳发展领域的一大亮点。
方案目标与意义
我国在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举措对于实现多项发展目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全球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与国际标准对接,这将使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更具主动权。例如,在国际贸易领域,低碳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产品碳足迹的降低每达到一定比例,其在欧美市场的销量便会相应提升。众多企业为拓展国际市场,迫切需要这样的管理体系来规范其生产活动。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众多外贸企业对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需求尤为迫切。
《方案》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构建确立了清晰框架。其中,明确了“两大基石”与“三项制度”。这些规定对于解决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基本问题以及后续的管理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像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绘制了一份详尽的“施工图”,使得相关单位能够依据这一明确指引开展各项工作。
11月发布会信息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关键信息。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强调,《方案》意义重大,其中着重强调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及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的重要性。这两者如同建造大厦的两大基石。首先,确立核算标准,解决了“如何计算”的问题;不同产品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各异,统一标准是准确计算碳足迹的关键。其次,建立因子数据库,确保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凭借数据库,可以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精确反映其碳足迹。
在发布会上,外界明显感受到,《方案》具备显著的操作性。该方案从多个维度详细规划了建设路径,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可以说,这无疑为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标准编制工作
为促进《方案》的实施,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例如,《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这一国家标准已正式发布并投入应用。该标准对于我国产品碳足迹的核算至关重要,堪称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基准。据220个数据统计,自该标准实施以来,已有部分重点产品开始尝试依据此标准进行核算。此外,生态环境部正组织相关机构编制电力等能源产品以及动力电池、光伏等外贸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并计划尽快发布。这些产品均为我国外贸出口中的关键类别。以光伏产品为例,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高达512.5亿美元。这些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众多外贸企业的经济利益及国际声誉。
制定此类标准需全面考量众多要素。必须依据各类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料供应、能源消耗等状况,确立科学且合理的标准。从前期深入调研到标准正式出台,这一过程涉及众多细致入微的工作环节。
碳足迹因子研究
碳足迹因子的研究正迅速推进。2021年,我国电力行业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数据已正式公布,为电力行业的碳足迹核算提供了关键参考。以煤炭发电为例,借助这一因子,结合发电量等数据,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出其碳足迹。此外,研究工作还从煤炭、电力、油气等基础能源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入手。鉴于能源和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例如燃油在交通领域的使用、煤炭开采与炼油等环节,每个环节的碳排放因子均对整个产业的碳足迹计算产生重要影响。
推进产品碳足迹因子的研究是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环节。该研究涉及大量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剖析。这要求多个部门与单位共同协作,并且依赖专业技术人员持续进行精准的测量。
认证试点与地方先行
认证试点工作正按计划稳步进行。生态环境部与市场监管部门携手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的认证试点。此举旨在检测现有标准的完备性和适用性。根据试点反馈,约七成企业通过参与试点,对自身碳足迹管理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部分地区已开始先行先试。部分地方已建立独立的碳足迹核算与标识认证体系,这有利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碳足迹管理模式。
这些试点项目及先行先试举措,为全国碳足迹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电子产业集中的地区为例,在本地电子企业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中,发现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环节碳足迹核算的特殊性等问题,并探索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国际交流与后续工作
国际间关于产品碳足迹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我国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碳贸易政策及碳足迹管理规则的演变。目前,多个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健全的碳足迹管理体系。特别是欧洲部分国家,对进口产品碳足迹的管控尤为严格。若我国企业未能达到这些标准,出口时将遭遇高额关税等贸易障碍。因此,我国企业需紧密跟踪国际形势发展。
生态环境部将联合相关部门,继续推进《实施方案》的具体任务。他们将持续推进“两大基石”与“三项制度”的建设,旨在帮助我国在全球碳足迹管理体系交流互认中取得优势地位,并促进我国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支持美丽中国的建设。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和重大意义。面对未来低碳发展,您是否看好这一体系的逐步优化?我们期待广大读者给予积极评价、分享观点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