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饲养鸡鸭鱼虾颇为普遍,然而饲养蜈蚣却相对罕见,这构成了一种独特且神秘的养殖活动。在舟山岱山衢山岛上,汤雷平这位养殖户便从事着这样的工作,他每日都要与数百甚至上千条蜈蚣进行互动。

蜈蚣之乡的传统与变革

舟山一养殖户竟与成百上千条百足之虫打交道,年销超 10 万条  第1张

衢山岛被誉为“蜈蚣之乡”,金头蜈蚣在此地繁衍生息。过往,岛民们分散捕捉蜈蚣,将其销往外地,得益于蜈蚣的药用价值。汤雷平自幼便随长辈从事这一工作,但捕捉蜈蚣既有限又辛苦。因此,他在2005年开始了养殖实验,从而转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这一举措相较于传统的捕捉方法,实现了重大突破,彰显了观念的革新。汤雷平的这一行动也为当地蜈蚣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带来了可能,他期望蜈蚣产业能够持续繁荣。

衢山岛的地域环境独具特色,蜈蚣资源尤为丰富。汤雷平生于斯长于斯,对蜈蚣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份情感驱使他投身于养殖事业。他期望通过养殖,能够提高蜈蚣的产量与品质。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期养殖的重重困难

汤雷平在养殖初期遭遇了众多挑战。首先,他尝试建池养殖,但首次砌墙时因水泥处理不当,导致墙体出现多处洞穴,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次,由于天气干燥,他没有进行人工喷水来保持蜈蚣的湿度,这也导致了养殖失败。即便是在山区养殖,汤雷平也面临着鸟类的捕食风险。这些未曾预料的困难给汤雷平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每个问题的出现都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面对困境,他并未屈服,反而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夜晚,他攀登山岭捕捉蜈蚣,以此获得生活所需的经济来源;而白天,则全神贯注于研究蜈蚣的养殖技术。他持续反思失败的原因,查阅相关资料,并向经验丰富的养殖者请教,逐步提升养殖环境。

舟山一养殖户竟与成百上千条百足之虫打交道,年销超 10 万条  第2张

养殖环境的逐步优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汤雷平对蜈蚣生存环境的理解不断深化。在舟山夏季,干旱气候使得室外难以维持适宜的潮湿条件,因此他决定将部分蜈蚣养殖场所迁至室内。室内环境有助于更有效地调节湿度与温度等关键因素。

自室外养殖的初期阶段,他逐步过渡至室内养殖的尝试,这标志着他养殖生涯中的又一重要转变。这一变革满足了蜈蚣的生长需求,显著提高了其成活率,同时也为他扩大养殖规模提供了便利。截至目前,他已成功养殖了大约三十万条金头蜈蚣。

蜈蚣咬伤已成常态

汤雷平在养殖过程中,每日至少遭受蜈蚣咬伤三五次。起初,这些咬伤导致他剧痛肿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逐渐对咬伤产生了免疫力。蜈蚣的咬伤异常痛苦,往昔被咬时,他的手指会如同折断般疼痛、肿胀,并伴有酸楚感。然而,即便如此,他仍需每日靠近蜈蚣进行喂食等作业,这种咬伤已成为他养殖蜈蚣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尽管多次遭受咬伤,他从未萌生退意。在他看来,蜈蚣养殖不仅是他的事业,更是他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他对家乡蜈蚣产业发展的深切期望。他对蜈蚣的热爱与执着,与众不同。

销售情况及价格体现

汤雷平的统计不完全,据其所述,他曾售出最多达100万条蜈蚣。去年,他的销量约为10万条。蜈蚣的售价通常为每条2.5元,品质上乘的成品蜈蚣售价可接近4元。其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外,不仅有国内客户,还吸引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采购商前来订购。

舟山一养殖户竟与成百上千条百足之虫打交道,年销超 10 万条  第3张

他的销售业绩彰显了其养殖蜈蚣的高品质,衢山岛出产的金头蜈蚣品质卓越,被誉为“蜈蚣之王”。随着国际订单数量的增加,蜈蚣产业的经济效益有望进一步提升。

未来规划展望前景

汤雷平计划打造一个专门的养殖场所,此举旨在扩大养殖规模并促进周边村民的增收与致富。岱山县农业农村局已接收了他提交的关于80平方米室内蜈蚣养殖项目的申请。若该计划得以实施,蜈蚣养殖行业将迈向更加科学化和规模化的新阶段。

关于汤雷平的蜈蚣养殖项目,您是否持乐观态度?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也请您给予这篇文章点赞与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