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哥伦比亚卡利见证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的落幕。与会代表们的情绪复杂,喜忧参半。大会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部分谈判中取得进展,但在筹资和资源调配这一关键议题上,各方未能达成一致,这一状况引发了众多环保人士的深切忧虑。

多方参与的大会

在会议期间,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与了会议。这些代表带着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期望与目标出席,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全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关注。代表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谈判,讨论和交流的内容覆盖了多个领域。众多环保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也对此次会议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纷纷发表意见。这些组织中的专业人士也热情地参与了会议中各项议题的深入探讨。

各代表处的地域分布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导致会议上的意见交流显得尤为复杂。尽管各方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共同目标上持有共识,但在资金筹集等具体问题上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这种现象揭示了在全球性议题上,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部分议题的成果

在第1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部分议题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在关于认可土著居民、遗传资源及其数字序列信息共享利益方面,谈判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这一成果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多角度考量。此外,在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利益共享问题上,也形成了多项共识。这些成果将为未来在更多领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这些成果展现了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广泛议题上的深入探索态度。然而,相较于这些成果,大会遗留的问题更令人忧虑。例如,在关键的资金筹措等问题上未能取得突破,这可能导致相关成果在推进过程中缺乏动力和保障。

筹资问题的僵局

会议未能对紧急的融资及资源调配问题形成统一意见。此状况遭到了众多环保团体及个人的批评。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国务秘书亦指出,会议未能批准一项旨在为自然保护项目追加资金的策略,这一结果令人深感遗憾。

确保资金筹措对于执行“昆蒙框架”计划极为关键,因为必须明确资金的具体来源和获取途径,而这正是本次大会的核心任务。若缺乏明确的资金计划,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将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各国需在后续阶段重新审视立场,积极进行协商,以寻求突破这一僵局。

会议的戏剧性结束

会议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次日众多代表未能参与全天会议。代表未能全员到场,这直接影响了达到法定人数以做出最终决定。这一突发状况使得峰会以非传统方式落幕。此现象表明,会议期间在若干重要议题上可能存在争议过多、分歧严重或前期准备不足的问题。

此次会议的戏剧性落幕,不仅暴露了会议组织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揭示了各方立场难以调和的僵局。此类情形或许将成为未来类似国际会议的警示案例,对此,组织者需更加重视调整辩论节奏、掌握代表情绪等关键环节。

环保组织的批评

绿色和平组织将此次会议评价为“失败”,世界自然基金会则对“不确定性”表示了忧虑。生物多样性官员塞利娅·奥赫达指出,各国政府虽制定了保护自然的计划,但在筹资问题上却未能达成共识。保护自然运动负责人布赖恩·奥唐奈批评与会者缺乏紧迫感和雄心,未能就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取得成果。

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区官员贝尔纳黛特·菲施勒对捐助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态度表示了遗憾,这一态度可能会妨碍2030年目标的达成。众多组织发出的批评声,共同体现了环保界对于此次会议筹资不利的深重忧虑。

后续面临的挑战

世界自然基金会德国分会的国际政治专家弗洛里安·蒂策指出,会议结束后,“到2030年阻止甚至扭转自然毁灭趋势”的目标依旧遥不可及。此次会议未能达成筹资共识,导致后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进困难。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议的技术实施等问题,也可能因资金短缺而陷入停滞。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闭幕,成果与失望并存,资金问题成最大分歧  第1张

各国在后续阶段需如何调整其策略,以重启或加速关于筹资等关键议题的讨论?热切期待广大读者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同时诚挚邀请您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