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东营市推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当天,东营市委宣传部与市政府新闻办联合举行了“增进民生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其中一场聚焦生态环境。会上,他们公布了黄河入海口湾区美丽海湾的创建进展,这一议题将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创建成果之法规制度保障

东营市在打造美丽海湾的过程中,陆续出台了多项法规制度。其中包括《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和《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这些条例为生态保护构筑了坚固的防线。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面积从70%增至90%,这一显著提升的数据证明了法规实施的成效。此外,东营市还优化了河长制和湾长制的工作机制,并首创性地在山东省设立了首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同时,设立了两处湿地保护巡回法庭,并推行了就地审判制度,从制度上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东营市的法规制度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基于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的。随着美丽海湾建设的深入,对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加细致和严格。这包括对海域、海岸带及湿地等多领域的管理与保护。一系列法规制度应运而生,以适应生态发展的新趋势,并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黄河入海口湾区成山东首批美丽海湾建设优秀案例,正在争创国家级  第1张

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

东营持续努力实施污染减少措施。首先,在保护区关闭了300处石油生产设施,并完成了生态恢复项目。同时,实现了围海养殖的全面清零,并对1.2万亩连片养殖池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此外,开展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互花米草清除工程,创新了治理模式,该模式已由国家林草局推广。在入海河流治理方面,实施了污染削减措施,并建设了滩区农田尾水生态净化工程。同时,开展了黄河滩区的“清四乱”行动和南展区搬迁改造工作。

环境治理措施的实施体现了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例如,针对互花米草的清除,东营市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他们不仅研发了机耕船、旋耕机等关键设备,还探索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治理参数。这种将科学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值得高度评价。

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

东营市在海湾美丽建设上投入颇多,共投资13.6亿元支持17个生态修复项目。这些项目成效显著,修复了35.5万亩滨海湿地,4.7万亩盐地碱蓬和海草床,以及5.33公里的自然岸线。此外,还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投入6800万元,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全面监测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东营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项目,体现了其具有远见卓识。滨海湿地与盐地碱蓬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工程非一日之功,巨额资金投入与长期规划的实施,旨在重现黄河入海口的原生态美景。此举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东营市正大力推进野生动物与植物的保护工作。该市设立了“中国东方白鹳与黑嘴鸥保护示范基地”,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东亚至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以及“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特别关注东方白鹳、黑嘴鸥和鹤类等关键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同时致力于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的保育以及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的恢复。此外,还投入4.8亿元人民币用于湿地公园和鸟类科普园的建设,并成功举办了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

东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重视体现在一系列举措中。该市不仅致力于栖息地的保护,还积极举办活动以推广保护理念。在东方白鹳、黑嘴鸥等鸟类面临威胁的情况下,东营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这无疑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贡献。

国家公园建设规划

东营致力于高标准打造黄河口国家公园。为此,已编制并发布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等九项专项规划。黄河口国家公园的设立意义重大,它将更广泛、更高层次地保护和规划黄河口的生态环境。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国家公园成功建立的根本。这些专项规划涵盖了保护目标、修复方向、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重要议题,为东营在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建设进程中提供了明确指导,确保了其稳步发展。

水质提升与生态恢复成果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显著成效已显现。截至2023年,黄河口湾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海湾中优质水质覆盖面积较“十三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增长了32.14%,黄河入海断面的水质稳定达到了Ⅱ类标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一度濒临灭绝的黄河刀鱼和江豚在黄河入海口重现,而“黄蓝交汇、红毯迎宾、万鸟翔集、芦花飞雪”的壮丽景观也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治理的成果令人看到了新的希望。黄河刀鱼与江豚的回归显现了生态系统的复苏活力,同时也验证了东营美丽海湾建设项目的成效。其他面临相似生态挑战的地区,是否能够效仿东营的成功经验?我们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并诚挚邀请大家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