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组合拳护航流动性,年末资金利率将保持平稳  第1张

年末资金利率的趋势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由于大量MLF合约即将到期,这无疑将对资金利率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央行推出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似乎为市场注入了更多稳定预期,然而这其中也蕴含着诸多矛盾和值得关注的亮点。

买断式逆回购规模达万亿

截至10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领域采取了积极措施。该行通过实施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及二级市场净买入,成功增持了债券规模,累计达到1万亿元。这一巨额资金规模彰显了央行在调控市场资金流动性方面的坚定决心。此举亦被视为确保市场资金稳定的关键策略。如此规模的干预措施无疑将引发货币市场的积极连锁反应,并在资金供应方面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支持。

从宏观层面分析,这显现了央行在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时的灵活性和决策的果断性。此类操作向市场注入资金,有利于稳固金融市场预期,增强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资金状况的信心。

三大工具协同作用

今年流动性充足,无虞之因在于央行运用了多种工具。除常规质押式回购外,央行还实施了灵活的“适时降准、买断式逆回购以及二级市场国债购买”策略。这三大措施各有其效用:降准能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买断式逆回购有助于中等期限资金的精准流动性调节;二级市场国债购买则能调整利率曲线形态,降低市场波动风险。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此外,此举有利于形成一个坚实的资金保障架构。在面临多样的市场需求时,中央银行能够运用这些手段进行协调,以适应市场对资金不同量级和时限的需求。各工具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共同抵御潜在的资本波动风险。

MLF到期与流动性缺口

11月与12月MLF到期额均为14500亿元,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同时,考虑到政府债券可能增加发行以及年末现金投放等因素,银行体系面临流动性短缺的可能性较大。国盛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已对此潜在风险进行了指出。

央行当前的行动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施买断式逆回购以注入流动性,此举措有效地抵消了四季度MLF到期对资金面的冲击,为银行间市场补充了中长期流动性,有助于稳定市场资金水平,防止出现显著的资金波动。

11月资金面的具体影响因素

东吴证券对2024年11月的资金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综合考虑财政存款、现金流动以及银行缴准等因素后,该机构认为11月份并未出现显著的流动性短缺,资金利率有望保持稳定。具体来看,外汇占款较上月增加约600亿元,对流动性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公开市场操作继续秉持中性偏宽的立场。

财政存款净减少约5800亿元,有助于缓解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然而,M0的环比增长约1800亿元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缴准基数环比增长约14000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环比增长约1300亿元。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11月份的资金利率走势。

央行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中泰证券分析指出,鉴于年内政府债券增发的可能性较高,加之11月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所带来的压力,央行坚持实施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央行可能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开展公开市场操作(OMO)、在二级市场净买入国债、以及进行买断式逆回购等,以增强市场流动性。

央行依据现实状况,对货币政策方向进行灵活调整。其调整不会因单一因素而动摇整体稳健支持市场的立场,而是采取多种措施,以维护市场资金的稳定,并保障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和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债供给情况与影响

政府债的供应情况,无论是国债还是地方债,都显得相当复杂。在国债的发行节奏下,11月和12月的净融资规模都有所确定。然而,地方债方面,却出现了额度剩余的情况,例如新增专项债还有大约800亿额度未使用。在考虑不同新增地方债额度的情况下——比如11月和12月新增1万亿或2万亿——这将对11月和12月的政府债净融资产生不同程度的效应。

2023年11月至12月政府债净融资情况显示,在各类假设条件下,均可能面临一定的供应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对市场产生反向影响,进而作用于资金的供需平衡和利率水平。

当前市场正静观央行及市场内调机制对年底资金利率和市场流动性的作用。您是否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市场自调机制能够彻底消除年底资金波动的风险?欢迎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