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些饮水卫生知识能让你远离疾病  第1张

自然灾害或特殊事件发生时,确保水源安全显得尤为关键,这一因素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健康,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保障日常用水安全

众多区域面临水源污染的风险,确保日常饮用水安全显得尤为关键。某些地区可能存在受污染的水源,民众绝不应饮用来源不明的或已受污染的水进行漱口、洗涤蔬菜等。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洪水过后,部分居民不得不应对这一饮用水安全的选择难题。此外,各类储水容器,包括水缸、水桶、脸盆等,均需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完成后,还需用清洁的水彻底冲洗,这构成了确保家庭饮用水安全的首要屏障。

城市与农村家庭在用水习惯上亦需调整。在取水前,需将水龙头完全开启,以排出管道中滞留的水。随后,需仔细观察流出的水色与气味。只有当生活用水的颜色变为清澈无色,且无任何异味时,方可认为其安全。此操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管道中可能含有杂质或细菌滋生。通过这一简便步骤,可以显著提高用水安全性。

特殊用水设备情况

家庭生活中,热水器用水安全同样不容忽视。尤其在老旧小区,居民在确认无漏电和损坏后,应将水温调至60℃,并开启热水龙头,持续排放热水管道中的滞留水,以此彻底清除管道内可能存在的污染物。此方法能有效防止热水管道引起的用水污染,确保家庭成员在使用热水时的健康与安全。

在北方冬季,水管因低温而易于冻结,或因其他因素遭受污染,此时对热水器管道的处理方法同样适用。

不同水质处理方式

水的清澈度不同,其处理方法亦各异。若取回的水清澈透明,则可直接进行消毒后使用。然而,若水较为浑浊,尤其在偏远山区,溪流中的水若浑浊,则需先进行自然澄清或使用明矾进行混凝沉淀,随后再进行消毒。至于本地手压井的水消毒,由于需将井水泵入水缸、桶、盆等容器,消毒步骤与缸(桶)水消毒处理相同。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最终使用的水安全无污染。

针对使用未受淹没的广口井水作为饮用水源的情况,必须对井水实施消毒处理,并在饮用前进行煮沸。鉴于井水水质各异,所需的加量亦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加氯量应为井水需氯量与余氯量之和;若水质较为浑浊,则需将加氯量提升至3mg/L至5mg/L,以确保在加氯30分钟后,井水余氯含量大约维持在0.7mg/L左右。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水质微生物指标检验,以进一步保障水质的安全性。

井水消毒投放细则

井水消毒过程中药品投放同样需注意细节。投放时,需按照所需药量,将药品放入容器,加水搅拌至形成浓稠溶液,待溶液澄清后,将上层清液倒入水桶。随后,向水桶中加入适量水进行稀释,并将稀释后的溶液倒入井中。使用水桶对井水进行震荡,确保充分混合,震荡后需等待30分钟。此外,井水的消毒投放至少应每日进行两次,分别在清晨和傍晚集中取水时段前进行。对于偏远农村的大型水井,采用此方法进行消毒尤为必要。

在持续消毒环节,可采取将适量漂白粉或漂白精片(每瓶容量为250至300克)装入带有多个小孔的饮料瓶中,并将此容器悬挂于井水面下约10厘米的位置。通过取水时的波动,消毒剂将逐渐从小孔释放,以此实现持续的消毒效果。在此过程中,需有专人负责定期投放药物并检测水中的余氯含量。一般而言,余氯保持在0.7毫克每升左右为宜。若水井规模较大,可同时悬挂多个持续消毒瓶。

受污染水井特殊处理

对于遭受洪水侵袭后需恢复使用的饮用水井,必须实施超额氯消毒处理。首先,需将井水排空,若检测到病原菌,则需先消毒后排水。接着,清除井壁及井底的污垢,使用3%至5%的漂白粉溶液(漂白精片用量减半)进行清洗。待水井恢复至正常水位,按照每升水加入10至15毫克的氯量,加入40至60克漂白粉(有效氯含量按25%计算),或使用漂白精片。浸泡12至24小时后,将井水抽尽,再次等待水井自然恢复至正常水位,完成消毒程序后即可投入使用。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对水质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例如,在洪水灾害严重的大河周边村庄,这种特殊处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送水设备清洁标准

送水设备包括水车、消防车、洒水车、水箱以及聚乙烯塑料水桶等,在使用前必须对盛水容器进行彻底清洗与消毒。具体操作是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进行冲洗,冲洗后需静置30分钟,随后再用清水彻底冲洗。此外,待运水中的余氯量应维持在0.5mg/L以上,以确保水质的卫生安全,防止二次污染。尤其是在干旱地区,若送水设备不符合标准,居民所饮用的水可能携带新的病原体,从而威胁到饮用者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及特殊场合,公众是否遵循了这些规定?我们诚挚邀请您分享您的观点,并对本文进行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