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富含海洋资源,其海岸线绵延3505公里,这一数字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六分之一。同时,该省海域面积达15.86万平方千米,与陆地面积相仿。这一资源优势为山东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并引发了广泛关注。
山东海洋经济新动能积蓄
山东省近年来将海洋产业定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该省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这一成就源于对海洋产业的高度重视及持续的资本投入。在海洋产业的多重领域,山东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举措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为海洋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山东沿海地区凭借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海洋渔业和船舶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中,海洋渔业占据着核心地位。相较于陆地,海洋渔业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此背景下,研究新技术以及推广新型养殖方式显得尤为紧迫。这一探索过程,亦充分展现了山东海洋渔业的发展潜力。
烟台经海渔业三文鱼养殖
烟台市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在海洋渔业领域持续深化研究。该公司总经理郭福元负责的“经海002号”三文鱼养殖基地,占地面积广阔,几乎等同于学校操场的大小。该基地具备众多优势,尤其在2019年12月,其所在海域荣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称号,这一荣誉为大型网箱的建造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该区域地处远离大陆架,水质优良,是机械化与智能化深海养殖的理想场所。该企业成功研发了“陆海接力”三文鱼养殖技术。今年7月,捕捞量达到600吨,这一成果有力地验证了技术的实效性。郭福元对此成就表示满意。目前,新一季的三文鱼苗投放量已增至50万尾,比去年增长逾三倍。
山东构建蓝色粮仓
山东省正全力推进以“蓝色粮仓”为核心的战略部署。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路径。该省持续扩大海洋渔业和养殖区,提高了对远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成功设立7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自“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山东省在深海养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已建成超过2600座重力式深水养殖网箱,并配备了28套大型深海养殖设施。养殖水体总量已达到280万立方米。此外,现代化养殖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产量,还实现了高度自动化。这些成就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威海船舶制造产业兴起
威海市船舶制造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刘鸿毅见证了这一行业的成长历程。今年春季,他加入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担任焊接工一职。在这里,他与全球领先的焊接机器人实现了高效的协同作业。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与总部——安徽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位于安徽芜湖——共同整合资源。安徽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拥有超过百年的造船历史,在我国造船企业中位居前列。
自5月份投入运营的威海芜船,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商家前来考察,并成功达成了一系列订单。这些订单的量已规划至2028年。这一明显趋势充分展示了山东省在船舶制造业地理优势方面的巨大价值,为众多船舶制造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山东船舶制造企业发展成果
区域内船舶制造企业在区域整合、产业比重和技术创新领域均实现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山东,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已逐步构建起以这三地为核心的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此布局优化了船舶制造产业的地理分布,有效提升了区域间的协同作用。
山东省内企业在市场份额上表现卓越,其客滚船和重吊船建造业务分别占据全国市场的70%和80%。在大型散货船和豪华客滚船建造领域,企业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且这一优势正在持续增强。在技术创新方面,众多企业携手科研机构,成功获批设立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他们致力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海藻酸钠纯度提升及国产化替代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努力的成果。
山东海洋科研带动发展
山东省海洋经济的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其雄厚的科研实力。省内设有包括国家深海基地在内的50家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这些机构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科研活动与海洋产业紧密结合,双方共同促进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
海洋科研实力的提升是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它持续为海洋经济注入活力。科研团队位于技术进步的最前沿,不断深化研究工作,推动了新技术在海洋捕捞、船舶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有效激发了海洋经济全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山东省在海洋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面向未来,该省的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将如何演变?我们衷心期待广大读者踊跃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您点赞并转发此内容,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