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起,光伏主要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滑,引起了广泛关注。众多企业正经历行业低谷的挑战,但在此艰难时期,部分企业的发展模式却实现了盈利的逆转,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何在?

一体化模式不再风光

垂直一体化模式在光伏产业中长期受到推崇,一度成为行业巨头竞相效仿的风潮。然而,近期密集发布的三季报揭示了显著的变化。这种模式的利好不再显现,众多采用该模式的巨头遭受了严重的亏损。盈利趋势的逆转与市场对一体化模式的先前预期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变化亦映射出光伏产业内部结构的深度调整,暗示一体化模式可能已不再契合当前市场状况。当前数据表明,这一转变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趋势,对光伏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协鑫集成作为一家专业厂商,在行业面临下行压力时承受较小。其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使其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表现出色。目前,尽管光伏行业整体面临压力,协鑫集成却展现出良好的盈利表现,与一体化巨头的亏损形成鲜明对照。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似乎正逐渐成为更优的路径选择。

协鑫集成盈利状况

协鑫集成于10月30日公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业绩斐然。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高达119.9亿元,同比增长27.4%。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8190.4万元,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为3857.0万元,同比增长24.7%,环比增长103.62%。在光伏行业普遍亏损的大环境下,协鑫集成能够实现连续盈利,实属难得。上述数据充分证明了协鑫集成在市场上的盈利实力。

10月31日,协鑫集成股价实现涨停。这一市场表现进一步印证了投资者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认可。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反映了公司在光伏行业内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对目前正面临挑战的其他光伏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市场策略调整的关键

协鑫集成相关人士透露,公司正应对内外压力,调整其接单策略。在国内市场,前三季度,公司中标规模和组件开工率均位居行业前列,确保了在国内光伏市场的份额,并显著提升了组件的出货量。同时,海外市场的出货量也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具体来说,2024年,公司接连中标多个国内大型企业的组件集采项目,并在海外市场成功获得印度等地的GW级大订单。此外,公司还再次中标国家电投的3.42GW集采订单。

公司近期成功获取的订单系列反映出其市场策略的调整极具准确性。面对光伏行业激烈的竞争态势,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不佳的当下,这种策略的调整有效保障了企业收益,为公司的盈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企业产能布局情况

根据国元证券发布的研报,协鑫集成的产能布局情况如下:目前,公司拥有30GW的高效组件产能,主要生产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组件,并支持TOPCon和BC电池技术的应用。这种产能布局充分展现了协鑫集成在组件生产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和规模效应。

协鑫集成在芜湖的N型电池片项目进展良好。其20GW(其中一期为10GW)的N型TOPCon电池项目已于2023年底实现全面达产,当前产能已增长至12GW。此外,公司还新建了一条2GW的210R尺寸电池片生产线,该生产线计划于2024年8月投入运营。协鑫集成凭借其丰富而完善的产能结构,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

开工率与研发投入

协鑫集成因无落后产能负担,当前开工率显著。在行业整体开工率受挫的背景下,这一优势尤为凸显。这使得它在应对市场订单需求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三季报揭示了研发投入这一关键数据。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增长了103.96%,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本期的电池片项目研发投入的提升。在技术迭代迅速的光伏行业,增加研发投入对企业来说,有助于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投入的增长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远见卓识,也可能成为其未来盈利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行业的启示与思考

协鑫集成的成功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企业面临的关键抉择是坚持一体化发展还是转向专业化。各企业需依据自身状况审慎选择发展路径。目前,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光伏企业在行业波动中如何生存与成长,显得尤为关键。那么,其他光伏企业应从协鑫集成的经验中吸取哪些教训?我们期待读者们的积极讨论和反馈,欢迎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