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山东省成功举办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展示活动,同时进行了“好品山东”农产品进京推介。盐碱地的有效利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次活动中,山东展示了其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显著成果,并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农产品。

盐碱地也能大丰收?山东这些地方做到了  第1张

山东盐碱地概况

山东境内盐碱地资源总量高达889万亩。这一数字不容忽视,既反映出山东在盐碱地整治上所面临的繁重挑战,同时也彰显了其潜在的发展机遇。盐碱地分布广泛,各地状况不尽相同。尤其是东营市,盐碱地问题尤为突出,作为滨海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其面积超过340万亩,位居全省之首。这一数据突显了东营在全省盐碱地整治中的关键作用。当地政府持续探索有效利用和治理盐碱地的途径,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思路

山东省近年来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上,形成了“因地制宜、种植适宜、科技助力、生态优先、多元开发”的发展路径。这一策略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实践与研究积累。各地根据自身独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并从土地的具体状况出发,采用科技手段支持整个治理过程。这一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其他盐碱地分布区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营成功经验

东营市在盐碱地整治与利用上树立了行业标杆。近期,该市在盐碱地改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稻米香气四溢,螃蟹养殖也取得了成功。根据2023年底的数据,东营市已培育出20余户黄河口大闸蟹的领军企业,其大闸蟹精养面积稳定在7万亩,年产量达到7000吨,产值超过10亿元。东营市已从人们心中的盐碱荒地,演变成为今日多产业兴旺发达的新局面。其成功转型为其他盐碱地地区提供了参考,带来了新的契机。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山东省在多个地区加强了科技在盐碱地治理中的应用力度。各地根据盐碱地的具体情况,致力于包括种质资源、耕地保护与利用在内的基础性研究。其中,育种理念的转变尤为突出,由原先的适应作物治理盐碱地转变为培育耐盐碱植物以适应盐碱地环境。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并保存了超过3.5万份耐盐碱粮食、油料、牧草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同时,“济麦60”品种在多次试验中刷新了中度盐碱地小麦高产记录,而在省级耐盐碱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齐黄34”的单产达到了302.6公斤,这些成就均得益于科技农业的进步。

盐碱地多元产业兴起

盐碱地也能大丰收?山东这些地方做到了  第2张

盐碱地经过改造,多元产业发展势头显著。改造不仅让传统农作物种植成效显著,更催生了诸如肉苁蓉种植、南美白对虾养殖等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成为盐碱地多元利用的典型。它们不仅激活了盐碱地资源,更为农民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丰富了收入来源。这一新兴的产业布局为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更多思路。

成果推介与项目签约

项目签约仪式在活动现场备受关注。京鲁两地成功签署了多项农业项目协议。这一举措有助于加强山东与北京在农产品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为山东优质农产品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全国农业展览馆一号馆同期举办了多场展览,如“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展”、“‘好品山东’农产品进京展”以及“山东省农业遗产及乡村特色文化展”等。这些展览使公众更全面地认识到山东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成就及其农产品特色。这种跨区域合作签约及成果展示对山东农业发展可能产生何种影响?未来是否会吸引更多地区效仿此模式?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