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竟在外网下载上亿条公民个人信息,获刑一年六个月  第1张

杨浦区检察院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网络安全公司的员工涉嫌非法获取超过一亿条公民个人信息,这一数字令人震惊,成为案件焦点。此外,关于通过境外网络平台下载信息是否构成“非法获取”的问题也引发了热议。

吴某的非法获取行为

2024年2月,吴某,作为某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却违规使用翻墙软件访问了境外的Telegram平台。他在此平台特定群组中下载了含有公民个人信息的文件,并将这些文件保存在移动硬盘上。此外,他还向他人透露了下载途径。经鉴定,这些个人信息数量高达一亿余条。吴某的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多项法规。

吴某身为网络安全领域从业者,不具备任何合法的权限进行个人信息搜集、存储及运用,亦未获得相关当事人授权。此行为无论从职业道德还是法律规范的角度审视,均属不可宽恕之列。

非法获取的判定依据

本案争议焦点集中在通过境外网络平台下载公民个人信息是否构成“非法获取”。检察机关在审查过程中,将是否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判定依据。根据现行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建立或使用非正规渠道进行国际联网。吴某擅自访问国际互联网,其行为明显违背了国家规定,故被认定为“非法获取”。

在“非法性”的认定过程中,检察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吴某缺乏合法授权以及违反国家规定这两个核心要素为切入点,进而判断其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

吴某的辩解及检察官应对

吴某在到案后辩称,在下载之前并未打开具体文件夹,对其中包含公民个人信息一事并不知情。然而,承办检察官并未受到其辩解的影响,对证据进行了全面审查,并细致掌握了案件的关键环节。检察官通过自行补充侦查,搜集到了更多确凿的证据,最终有效地推翻了吴某的辩解。

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检察官不仅勤勉尽责,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处理,而且在讯问阶段,他们还积极进行法律解释和说理,并推进法治教育。此举使吴某深刻体会到了刑法对于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坚定立场,以及他个人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

吴某从轻处理的依据

吴某虽然涉嫌严重违法,但鉴于其尚未将非法获取的信息用于实际,也未利用这些信息谋取非法利益,且主动自首,检察官据此对其采取了较为轻缓的处理措施。这一做法既彰显了法律威严,也体现了执法过程中对人性化因素的考量。

轻缓处理并不意味着行为可被忽略或宽恕;一旦此类信息被用于实际操作或非法获利,其后果将极为严重。实际上,这种处理方式背后体现了执法部门在考量吴某认错态度及案件具体情况时展现出的执法智慧。

涉及公民信息的详情

众多案件中,多数涉及公民信息量超过一万条便属严重,本案件信息量竟高达一亿多条。所涉及被侵犯的信息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微信号等,还涵盖职务、车辆、理财等详细信息。此外,还包括了医生等特定身份群体的住址等敏感信息。

一旦大量关键信息被不法分子所获取,这些信息便可能被反复提供或转售。购买者遍及各行各业,他们运用这些信息服务于各自行业的需求,部分人甚至从事非法行为,从而对公民的个人权益及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损害。

检察院的建议

杨浦区检察院就此类案件提出了多项关键性建议。首先,强调对犯罪链条的全面打击,并坚定维护信息安全。特别是对于可能接触到公民信息的特定职业群体,如电信从业者、房地产从业者等,需严格限制其客户数据的利用,并严格执行保密职责。

电商平台及其他合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主体,需定期对数据库进行自查,确保漏洞得到及时修补。同时,对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应妥善管理,严格防范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泄露信息。

在此,我们向广大读者提出疑问:您认为个人应如何着手,以更有效地保障自身个人信息的安全?我们期待着您的积极互动,包括点赞、分享以及热烈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