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蕴含着众多令人感动的点滴故事。这些故事宛如繁星点点,为黄河两岸带来了光明。今日,我们一同探访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聆听那里的故事。
共富工坊新机遇
黄河流域全面发展的风潮已吹拂至杨庙社区。10月17日,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的“共富工坊”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居民李富霞正在尝试操作高精度的缝纫机。这个工坊为如李富霞般的居民解决了就业难题。在9月之前,她和50名女工曾在外围县城从事零工,每日早出晚归,生活颇为辛劳。如今,她们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
在工坊工作,工资发放依据工作量,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以李富霞为例,她每日完成约四十件工作,享有固定的下班时间,若需加班,还将获得加班费。这一措施显著提升了她们的生活水平,例如,家中老人和小孩现在能够按时享用热饭。
居民的满意笑容
居民们的生活经过不懈努力,已发生显著改善。李富霞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她的笑容从嘴角延伸至眼角,洋溢着满足。她曾是无家可归的打零工者,如今在共富工坊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岗位。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滩区迁建工程中,村民们从简陋的房台老屋搬入了社区的新楼房。提及李富霞对黄河南展宽工程迁居往事的回忆,那时的生活条件确实艰苦。如今,居住环境舒适,工作稳定,这样的生活怎能不让人心情愉悦?
曾经的黄河南展宽工程
在20世纪70年代,黄河南展宽工程正式展开。当时,11个村庄积极响应,村民们自愿搬迁至狭小的房台。李富霞回忆起,那时她年仅五六岁,便跟随大人携带着锅碗瓢盆开始搬家。这一过程,是村庄集体承担黄河安全责任的表现。对于这些村庄而言,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村民们告别了旧居,迎接未知的崭新环境,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篇章。
当时,这些村民在搬迁过程中缺乏现代化设备的支持,他们仅凭人力,携带着为数不多的生活必需品,带着一家老小,踏上了前往新居的征程。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不言而喻。
滩区迁建后的变化
2016年,滩区迁建工程启动。村民们从老旧的房台房屋迁至社区楼房。这一迁建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居住舒适度。居住面积得到扩大,生活环境变得既整洁又美观。社区化进程为村民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在迁建前,房台地区的投资发展几乎无人问津。然而,随着社区化的发展,诸如共富工坊等项目的成功落地,为社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社区资源逐渐惠及村民,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医疗和教育条件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得到了改善,这为他们拓宽了向上发展的途径。
南展历史文化展馆
在“共富工坊”附近,坐落着南展区的历史文化展馆。该展馆静默地承载着黄河岸边11个村落迁移与重建的历史。对于像李富霞这样的村民来说,参观此展馆总会引发深深的感慨。这些迁移与重建的故事,是黄河村落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展馆内保存了不同时期的迁移物品和照片等资料,让村民与游客得以一窥村落对黄河的贡献,以及村落自身的发展轨迹。
政府高度重视这些历史记忆,通过建立展馆等手段,致力于传承独特的黄河记忆文化。这种对过往历史的迁建展示,既是对村民曾经付出的敬意,亦是对他们在黄河文化发展中所作贡献的深刻铭记。
大河发展的缩影
杨庙社区的故事映照了黄河流域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五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推进,黄河两岸众多地区正经历着类似的变化。无数村庄的基础设施由落后逐步完善,经济活动也从单一的农业扩展到农工结合。居民们的生活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从过去的忙碌奔波、不稳定就业,转变为拥有稳定的工作,家庭生活和谐幸福。
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群众积极响应,黄河流域展现出日益向好的发展态势。您是否观察到,在您身边也有类似因地区发展而发生的显著变化?我们诚挚邀请您分享您的故事。若您认为本文颇具价值,不妨点赞并转发,以便让更多人认识并感受到黄河流域的这些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