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与盆底肿瘤对于大众而言鲜为人知,然而,这种看似边缘的肿瘤实则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10月26日于南京举办的江苏省第二届腹盆肿瘤学术会议上,相关专家揭示了其背后存在的诸多严峻问题。
熟悉瘤体很重要
深入理解腹膜后和盆底肿瘤的性质及其治疗方法,对于提升治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家们指出,这无疑是众多患者战胜疾病的关键因素。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前公众对这类知识的普及程度不足。若患者能对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无疑将更有利于就医和预防。众多患者在疾病早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常对身体的异常反应产生误解。例如,54岁的王阿姨双侧臀部不对称,实际上是由肿瘤引起的,但她本人却毫无察觉。
症状易被忽视
部分患者腹部膨胀,却误将其归因于“肥胖”或“丰满”,缺乏进行常规体检的意识。王阿姨最初也未对身体的微妙变化给予关注。众多类似王阿姨的患者群体,普遍缺少对自身健康的监控意识。此病症具有极高的隐蔽性,患者可能直至肿瘤显著增大才有所察觉,这对及时治疗构成了极大的障碍。缺乏明显症状或症状模糊不清,极易误导患者,进而导致就诊延误。
发病率低患者不少
国际结缔组织肿瘤年会报告显示,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种类超过70种,尽管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不足1%,但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患者数量依然可观。这一现象凸显了地域和人口因素对癌症复杂性的影响。肉瘤种类的众多客观存在,要求医疗界提高警惕,因为每一个数据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生命。同时,这也说明,即便总体占比不高,也不能忽视或遗忘每一位患者的合理诉求。
早发现难就医难
临床病例罕见,患者面临寻找就医途径的难题,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患者往往难以自行察觉病情,且对专业医院的选择感到迷茫。常规的初步检查往往无法揭示疾病,症状通常在疾病进展至中后期才变得明显。这种连锁反应最终使得治疗难度逐渐增加,治愈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手术规范的呼吁
肖萌萌医生所提及的肿瘤复发案例,突显了规范手术的必要性。起初,肿瘤体积较小,若能进行首次规范切除,治愈的可能性较大。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复发。通过规范手术切除范围,治愈的机会得以提升。此外,一旦规范体系完善,患者选择医院时也将有更可靠的参考。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医疗行业全体达成共识并共同奋斗。
江苏的积极探索
江苏省人民医院已开展积极尝试,于去年10月设立了腹盆肿瘤联合门诊。经过一年的运营,该门诊已接诊25例复杂腹盆肿瘤患者及骨与软组织肿瘤病区的109例患者,这一成绩显示出初步成效。同时,该门诊也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就医途径。若将江苏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或许能惠及更多患者,使他们获得规范化治疗的机会。那么,各地医院是否应当借鉴江苏的模式,以应对这种罕见且治疗难度大的肿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