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中,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农耕和自然的乐趣实属难得。然而,上海华旭双语学校不仅实现了这一目标,还在其十周年校庆之际,展示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这些成就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十周年校庆盛事

2024年10月25日,上海华旭双语学校迎来了其十周年校庆。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的一员,这所学校是一所独特的K-16一贯制国际化双语学校。在校庆活动中,多个项目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些项目的揭牌标志着学校在发展道路上不断拓展领域,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也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过去十年里,学校持续成长,规模不断扩大,见证了教育成果的逐步显现。这一过程中的发展和努力引人注目。那么,未来这所学校又将走向何方?

上海华旭双语学校在过去十年间的发展成绩显著。起初,学校仅有单一校区,学生总数不过362人。如今,学校已扩张至四个校区,学生人数超过2000名。这种快速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校在众多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持续吸引着众多学生前来求学。

华旭绿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镇周荡村坐落着这个基地,占地68亩,紧邻淀山湖的东岸。此地堪称天然的课堂。基地内种植着各式果树,包括200棵日本蜜桃树和250棵脆柿子树。8亩的水稻田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插秧的机会。此外,基地内设有两幢教学建筑,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学习的空间。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与动物亲密接触,亲身感受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占地 68 亩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在这里插秧、摘果、与动物互动,你羡慕吗?  第1张

基地内自然资源充沛,不仅拥有果树,还分布着中草药。学生在此得以种植各类花草植物,并参与采摘活动。他们可近距离接触小动物,如轻抚大白鹅和小鸡。此外,在田间挖掘红薯,亲手制作甜汤,这些课堂中难以获得的真实体验,无疑对学生成长产生着独特影响。

精品课程入选

上海市精品德育课程名录中,华小桃劳动实践课程脱颖而出。该课程的成功入选,体现了对其学校劳动实践教育成果的肯定。在课程中,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动手操作不仅使知识变得生动立体,也区别于单调的书面理论。那么,如何让更多学校借鉴这一劳动实践课程的经验?

课程内容深入与大自然的互动,涵盖了插秧及与小动物的共处等环节。这种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赋予了课程活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直接体验到自然之美。

占地 68 亩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在这里插秧、摘果、与动物互动,你羡慕吗?  第2张

学生的感悟

九年级学生李永焰指出,若思维仅限于课堂与书本,对知识的理解将显得片面。他强调,应亲身实践,探寻知识的本源。这一观点体现了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这种体会并非个别现象,众多学生在实践中均产生了新的思考。

学校所营造的育人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深思,例如在华旭绿苑基地的劳作实践、与动物的互动等丰富活动中,学生不断对学习的真谛进行反思。他们将这种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从而实现个人成长。

基地中的科研探索

“华旭少年科学院”的设立在基地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机构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施以及专业的实验室仪器。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平台。在这里,学生能够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项目。将农耕体验与科学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独具特色。

学生在这一模式中不仅能够探寻自然的奥秘,同时还能增强自身的实践技能,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那么,这种模式又是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巧妙地调和劳动与科研之间的比重?

优异的毕业成果

上海华旭双语学校的六届IBDP高中毕业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全部被海外大学录取,平均每人获得6至7份录取通知书,奖学金总额高达近500万美元。在今年的毕业生中,有70%的学生成功进入全球排名前30的大学以及顶尖的艺术院校。

该校取得的卓越成绩,与学校采取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密切相关。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在实践基地,学生均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些成绩能否持续并进一步提升,尚待观察。这要求学校持续投入并创新。该校的发展模式是否值得其他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学习,值得深思。欢迎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