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靖江段的鱼类资源呈现上升趋势,这一喜讯无疑为众多致力于长江生态保护的群体带来了好消息。这一成果得益于一系列严格的科研监测和地方保护工作的共同努力。
监测工作开启
10月23日上午10时,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主导下,科研捕捞船“苏靖渔科31801”抵达靖江马洲岛周边水域。该水域具有特殊地位,设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也是长江江豚等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迁徙通道及觅食场所。早在10月21日,科研队已在该区域投放了两口丝网及一口地笼网。这些举措旨在为长江禁捕效果评估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是一项严谨的监测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以来,科研团队已连续四年对长江靖江段的水生生态资源进行监测。
工作安排井然有序,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择马洲岛周边水域并非偶然,这一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特点而备受关注。此外,提前布网是为了确保能够全面、客观地收集渔获数据,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网具能够捕捉到不同习性的鱼类及其他生物。
渔获令人振奋
10月23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潮汐变化导致船老大停机,两名船工随后开始起网。160米长的丝网缓缓升起,众多体型硕大的鱼类随之露出水面。其中,一些长春鳊体型庞大,重量在三至四斤之间。此外,沙塔皮(窄体舌鳎)也有两至三斤重。当最后三口网具全部收回,十余种鱼虾纷纷显现。捕捞上来的水产品包括中国花鲈、黄颡鱼等十多种鱼类,以及中国绒螯蟹、秀丽白虾等多个甲壳类品种。这幅景象宛如丰收,而在过去,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实属不易。
这一现象揭示了该水域的丰饶水平。捕获了众多种类及较大体型的鱼类,这表明在长江实施禁捕及采取多项保护措施后,鱼类资源逐渐恢复生机。船工们的欢呼声更是这一趋势的直观体现。
对比成果显著
科研人员指出,自2021年开始实施监测工作以来,至2023年,取得的成果尤为显著。今年的渔获量不仅较往年有所增加,而且个体普遍较大。尤其是细鳞鲴和窄体舌鳎这两种鱼类,其体型相较于禁捕前有显著增长。例如,在今年的监测中,细鳞鲴的最大个体超过了三斤,为近两年中监测到的最大个体。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明确看出长江靖江段的生物资源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禁捕政策及其配套保护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实施禁捕政策之前,鱼类因过度捕捞等原因,个体普遍偏小,数量稀少。如今,这一变化让我们对生态恢复充满信心。
珍贵鱼种现身
本次渔获中,小刀鲚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一物种在长江中极为罕见,属于珍贵的鱼类。长江刀鲚,作为长江下游流域中典型的长距离洄游鱼类,其存在对于禁捕效果的评估以及生物完整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小刀鲚数量的上升,反映出长江靖江段的生态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禁捕措施成效显著。此外,长春鳊的分布呈现出大、中、小三个梯度,这同样标志着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果。
小刀鲚的再次出现进一步证实了该水域生态系统正向积极方向演变。其出现频率的提升,不仅对科研数据的搜集具有显著意义,而且对于评估该地区的生态价值至关重要。
后续工作跟进
此次所有捕获的鱼类在经过分类、尺寸测量、重量记录并制作成标本后,将随即送往实验室进行深入检测。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后续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将更为详尽和精确,全面揭示长江靖江段的鱼类群落构成、资源分布以及鱼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现状。
这些后续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借助高精度的实验室分析,我们能够获取鱼类健康状况以及其他多维度信息。
靖江保护之功
靖江市对于这一成果的贡献至关重要。近年来,靖江市持续强化对长江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同时通过建设人工鱼巢、实施科学增殖放流等措施,积极推动长江水产资源的恢复。此次科研型捕捞可视作对靖江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而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靖江工作的成效显著。此外,调查结果也将为靖江市未来在增殖放流水产品品种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
靖江实施了多项精确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针对当地水域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工作的有序推进,靖江在长江生态保护领域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观察长江靖江段鱼类资源改善的成效,您觉得其他水域能够采纳靖江的哪些成功做法?期待各位点赞、转发文章,并在评论区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