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一则消息从海上传来,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宣布,我国海上首个热采试验区——南堡35-2油田南区,其热采累产原油量已成功突破120万吨大关。这一成就背后,蕴藏着无数的故事与创新的科技。
南堡35-2油田的挑战
南堡35-2油田位于渤海,是较早被开发的稠油油田之一。该油田南区地层原油黏度介于400至700毫帕秒之间,这一特性导致常规开发模式下,采油井的产能和采收率均十分低下。此外,在仅采用注热开发方法时,由于原油埋藏深度大、储层较薄等原因,热量损失问题尤为严重,进而影响了热采效果。这些问题在开发初期构成了重大挑战,油田的复杂地质条件给开采工作带来了众多难题。在众多稠油油田的开发过程中,此类状况亦较为普遍。为达成高效开发,亟需探寻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面对当前的艰难局面,科研工作者亟需探索新的开发策略;否则,南堡35-2油田南区将面临稠油开采的停滞不前。
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的研发
科研生产人员致力于提高稠油流动性,展开了技术攻关。他们进行了多种热流体吞吐和转蒸汽驱开发试验。系统分析了国内外18个代表性稠油热采油田的开发历史,并运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研究不同注入热介质的效果。注入介质涵盖蒸汽、热水、二氧化碳、氮气等,对比了不同介质注入后的油田开发效果与经济效益,最终优化出“热水+氮气+二氧化碳”的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该技术实现了降低粘度和增加能量的双重正面影响,显著提高了稠油的流动性。
该技术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已为南堡35-2油田提供超过80万吨原油,对南区稠油的高效开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技术的成功研发,还为其他类似稠油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吞吐转驱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稠油开发进程的推进,诸多挑战逐渐显现。为了增强驱替效果,使残余油得以开采,科研团队持续攻克技术难题,专注于吞吐转驱理论的研究。此外,他们还推动了设备与管理的升级,并针对不同区块实施差异化调整。逐步形成了涵盖“蒸汽腔均衡扩展调控策略研究”、“注采结构调整改善水驱效果研究”、“井筒举升问题诊断”、“三类井综合治理研究”以及“地面流程优化调整”的研究策略,并引入以“单井、井组、区块”为分析对象的“5+3动态会诊法”。通过这些努力,成功应用于海上首个过热蒸汽驱试验项目以及海上首批过热蒸汽吞吐调整井项目。
通过对油藏的深入研究以及开采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这些技术与策略得到了应用,从而为稠油开采开辟了新的路径。
精细管理制度的形成
科研生产人员针对每口井的个别状况,采纳了“限制高速、提升低速”的操作理念,并构建了一套细致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引导、提升、控制、调整”等多个环节。他们通过科学执行流场调控措施,优化了蒸汽驱地面工艺流程。此外,他们持续进行热采一体化管柱和高温调堵新技术试验,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与此同时,他们高度重视单井及设备完整性管理,以保障原油流动更加顺畅和均衡。
这种精细化的制度管理使得原油开采过程变得更为科学和有序,确保了各个环节均受到有效监管。这不仅提高了开采效率,而且确保了开采活动的可持续性。
流场调控策略的应用
南堡35-2油田南区开采过程中,流场调控策略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该策略已在近30个井次中成功实施。通过合理的流场调控,油田的采收率得以提升,有效避免了原油流动的盲目和不均匀现象。在原油开采环节,流场如同无形指挥棒,指引着原油的流动方向。流场调控的有效运用,促进了渤海稠油储量的持续转化,显著增强了油田的经济效益。这一策略的实施,充分展现了现代技术在油田开采领域的科学应用。
未来稠油开发的展望
南堡35-2油田南区在热采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然而,稠油开采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能否进一步提升采收率?能否将此处的技术与经验推广至其他稠油油田?这些问题亟待深思。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我们期待着更多创新技术和开采理念的涌现。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专业人士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积极参与交流研讨。您对这些问题有何见解?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