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海淀区举办了“未来农业”人才会客厅的智慧农业专家论坛。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了众多创新成果。其中,一项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栽培技术的技术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成果的亮相,无疑将助力农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智慧农业来袭!海淀案例发布,这些设施农业技术太牛了  第1张

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发展历程

2021年,海淀区启动了北京市首个高效设施农业试点项目,该试点位于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当时,该工场建立了10万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成为京津冀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截至目前,该创新工场的智能温室面积已增至21万平方米。这一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海淀区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坚定步伐,同时也彰显了其持续探索和前进的决心。

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持续增强。该工场不仅占地面积扩大,而且在功能与效益方面也经历了显著提升。这种在较短时间内展现出的快速发展,对于其他地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示范与参考价值。

智能连栋温室国产化优势

智慧农业来袭!海淀案例发布,这些设施农业技术太牛了  第2张

我国智能连栋温室设施设备国产化水平较低,对进口依赖度高。其每平方米的造价超过2000元,且无法获取核心技术,同时难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尤其在关键参数的优化方面存在困难。

李新旭,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负责人,指出国产化改造显著提升了设施性能。温室国产化比例已超过80%。通过优化荷载、风载、加温及通风等关键参数,建设成本下降了30%,同时更好地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这一改进不仅优化了本地种植环境,还大幅节约了成本,有效减轻了农民及企业负担。

番茄工厂化种植成果

智能联栋温室着重于番茄的种植,其中融合了多项关键栽培技术。该设施的人工劳动效率是传统设施的三倍。在育苗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包括夏季多头苗、双头苗等不同苗龄的番茄嫁接育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种苗成本可降低30%以上,同时采收期可延长30天以上。

在无土栽培环境中,水肥管理技术显著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节省率超过10%。目前,温室中种植的大番茄每平方米产量超过42公斤,樱桃番茄每平方米产量超过17公斤。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建成的首个半封闭温室成功实现了北京地区番茄的夏季生产。这些成就不仅保证了番茄的产量与品质,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智慧农业来袭!海淀案例发布,这些设施农业技术太牛了  第3张

智能温室机器人助力

大型连栋温室的运营面临人力成本高昂的挑战。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致力于研发机器人作业模式。该工场开发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并成功打造了设施番茄花朵及果实识别定位系统。

番茄采摘机器人、喷洒机器人和智能授粉机器人相继问世。这些设备显著降低了劳动力需求,并减少了25%的化学农药使用。我国首座设施化番茄少人化蔬菜工厂由此诞生,这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确保了蔬菜的绿色有机环保属性。

院校合作推动农业

海淀区农业农村局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论坛上达成合作,并签署了相关协议。同时,海淀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此举标志着该中心成为我国现代设施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各方将在就业推荐、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员工培训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此类合作对农业人才的成长大有裨益,并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一举措将加速农业新技术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

智慧农业的展望

智慧农业来袭!海淀案例发布,这些设施农业技术太牛了  第4张

海淀区举办的智慧农业论坛及其公布的成果具有显著价值。这些成果若得以广泛实施,有望重塑农业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在推广过程中,它们可能遭遇诸多挑战。例如,在传统农业仍居主导地位的区域,新技术与新设备的接纳程度可能较低。

如何高效地传播这些智慧农业的成就,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们期待广大读者能够热情地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同时,点赞和转发本文,共同助力智慧农业的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