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静安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诈骗事件。一对老年夫妇险些被骗走价值高达86万元、重量达1.47千克的黄金。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无疑是巨额财产。诈骗分子手段极其狡猾,他们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对老人进行了深度洗脑,使得老人起初对警方的劝阻充耳不闻。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人纷纷为两位老人的安危担忧,同时也对警方打击诈骗的工作表示忧虑。

老夫妻险被骗走 1.47 千克黄金,警方三度登门成功拦截  第1张

静安警方之所以能快速推进反诈行动,关键在于其构建的高效反诈联动体系。在9月初,分局反诈专班成功提供关键线索后,警方即刻启动行动机制。这种迅速的反应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市民的财产安全。

分局接到诈骗线索迅速开展行动

今年9月初,静安公安分局彭浦镇派出所依据分局反诈专班提供的情报,发现场中路3123弄小区存在居民可能遭遇电信诈骗的情况。这一情报凸显了专班在日常工作中所展现出的高度警觉性和强烈的责任感。在此之前,本市已成功侦破了一起冒充公检法的诈骗案件,而此次案件的当事人正是该起案件的潜在受害者。这起事件如同恶魔再次向无辜群众伸出魔爪,警方深知时间紧迫,遂迅速展开劝阻工作。警方行动迅速,坚决果断,这种果断的工作作风在反诈行动中至关重要。

警方接获线索后,立即启动核查程序。在警力分配上,细致入微,其中一组人员专注于收集居民资料,另一组则专注于剖析潜在的诈骗手段。从线索的获取到行动的开展,整个过程高效迅速,这一切得益于警方在反诈骗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坚定不移的职责感。

民警登门劝阻遭拒案件迷雾重重

经查证,场中路3123弄小区的居民是71岁的陈某及其配偶何某。他们拥有价值约86万元、重量达1470克的黄金。在警方初步劝阻面前,陈某与何某坚持认为购买黄金是为了投资理财。他们深信诈骗者所编造的完美无缺的谎言,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当时,情况复杂且难以处理,民警迫切需要更多证据来揭露这一巨大的骗局。

表面看似平静,警方经深入调查,揭露了更多引发疑虑的细节。例如,他们发现多起案件在作案手段上呈现诸多相似之处,这老夫妻可能正是其中之一。然而,因证据不足,老人拒绝配合,导致警方的劝阻工作如同在浓雾中摸索。

再次登门多方助力发现关键证据

次日,彭浦镇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联合市局及分局的反诈专班再次进行劝阻。在此次行动中,他们特地邀请了心理学专家和老人的女儿共同参与。多学科力量的加入,为劝阻工作增添了信心。在老夫妻的住所,民警揭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细节。他们在床下发现了一部崭新的手机,这部手机仅安装了微信,且仅有一位好友。这部隐秘的手机极有可能成为老人与诈骗分子联络的渠道。

陈何二人持续否认与冒充公检法的诈骗行为存在关联,然而,一项关键发现促使警方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侦查。在细致的调查过程中,警方证实了二人确实遭遇了诈骗。这种深入细致的调查,得益于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整个过程如同拼图,每一块碎片都至关重要,共同拼凑出完整的真相。

第三次登门成功劝阻诈骗细节浮现

警方紧接着进行了周密安排,发起了第三次上门劝阻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他们与公安部反诈部门进行了远程视频联动。在多方的紧密协作下,劝阻成效显著,那对老夫妻的心理防线开始出现裂痕。现场工作人员逐一进行劝导,详尽地解释事实与道理,帮助长期受骗的老夫妻逐步恢复理智。

老夫妇透露,他们接到一通假冒“某地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来电。来电者声称他们涉嫌重大案件,并要求他们购买实物黄金,同时告知有人将前来取货。至此,整个诈骗过程已基本清晰。警方经过细致深入的侦查,最终揭露了真相。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反诈工作的艰难,每一步都考验着警方的耐心与技巧。

消除后续隐患防范再次受骗

警方在成功劝阻后并未停止行动。为了彻底消除潜在隐患,警方在记录完相关信息后,在亲属的协助下,对老夫妻用于与诈骗分子交易的账户进行了处理。他们首先清除了账户信息,随后注销了账户,从而在源头上切断了诈骗分子再次行骗的可能。此外,老夫妻也承诺将不再与诈骗分子取得联系。

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这起潜在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老夫妇因此保住了86万元财产。然而,这一事件也警示我们,公众在反诈骗方面仍需面对重大挑战。各位是否拥有有效的防范诈骗策略?我们期待在阅读完本文后,大家能积极留言、分享、点赞,共同增强公众的防诈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