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间谍情报机构以旅游搭伙为幌子,在网络上对涉密单位员工及关键领域从业者进行信息窃取,此类行为已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在旅游过程中,众多安全细节亦不容忽视。

境外间谍新手段

国家安全部近期揭露了境外间谍活动的新策略。据悉,这些间谍机构假借寻找旅伴之名,锁定涉密单位及关键领域从业者作为目标。此类行为已多次在网络平台及群聊中显现,他们通过共同旅行探险建立友谊,进而窃取机密信息。截至目前,2023年已有不少此类事件正在被调查。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将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警惕并识别这些潜伏的威胁。

部分被关注的从业者起初可能对此事一无所知。他们可能误以为仅仅是与朋友结伴出游。但在这一过程中,间谍可能会不断进行试探和诱导。他们逐步使从业者放松警惕,进而不自觉地泄露了一些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从业者所在的工作领域,乃至国家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搭伴旅游须谨慎

旅游旺季期间,众多游客热衷于结伴出游。然而,当前搭伴旅行时需格外谨慎。根据调查数据,近期旅游活动中,不少人在结伴时对同伴的身份背景知之甚少。若遭遇居心叵测之人,个人信息可能遭受窃取风险。尤其是涉及保密单位或关键领域的工作人员,更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2023年,已有保密单位向员工发出此类注意事项的提醒。

在挑选旅游伙伴时,我们作为旅游爱好者,应细致了解并观察对方,避免草率作出同行决定。例如,可以先了解对方职业的大致情况。若发现对方对一些不宜过分关注的信息表现出异常好奇,比如个人工作单位的涉密细节,我们应提高警觉,防止对方轻易得手。

军事禁区要远离

军事禁区承载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其中往往部署着关键的军事设施,或存在潜在的危险性。这些区域汇聚了国家众多机密信息,例如我国沿海部分地区的军事禁区,储存着前沿的军事科研成果等核心资料。此类区域均设有醒目标志,并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境外间谍可能诱使热衷于探索的游客擅自踏入这些敏感地带。

游客若因法律知识不足或受误导,常会擅自接近或踏入军事禁地。此行为不仅可能招致法律制裁,更可能造成国家机密的泄露。因此,在旅游过程中,一旦发现军事禁区的标志,应立即保持距离,切勿因一时好奇而跨越法律的红线。

涉密场所莫拍摄

在旅行过程中,诸多涉密地点分布其中,这些地点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对国家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部分涉密地点虽不明显,但其敏感度极高。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如好奇或炫耀,拍摄涉密地点均属严格禁止行为。据数据统计,近年来,因好奇而拍摄涉密地点引发的泄密事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众多人士缺乏相应的安全认知,往往一见到新奇事物便急于拍照留念。然而,这种看似寻常的行为实际上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若照片外泄或被心怀叵测者所得,他们或许能从中解析出有关国家关键设施布局的诸多机密信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涉密场所的规定,坚决避免擅自拍摄。

无人机使用有规

无人机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在旅游领域。然而,若在旅游过程中违规操作,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据统计,因无人机拍摄而导致的泄密事件屡见不鲜。部分游客在旅游时未仔细核实禁飞区域,便随意放飞无人机。一旦他们拍摄到涉密设施或敏感区域并上传至网络分享,其潜在危害难以估量。

出行时,务必事先了解无人机使用规定。特定区域,如军事设施周边,严禁无人机飞行。私欲不应成为违法使用无人机的理由,以免引发国家安全风险。此举既关乎国家安全,亦关乎个人安全。

举报间谍人人责

间谍活动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发现此类行为,我们应如何应对?实际上,国家为我们设立了众多举报途径。例如,拨打12339国家安全机关的举报热线,或通过网络安全举报平台,以及关注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进行举报。此外,各地国家安全机关也接受直接举报。

2023年,已有民众通过举报渠道揭露间谍活动,此类行为属公民义务。金秋时节,若偶遇可疑间谍活动线索,请勇敢举报。面对间谍可疑行为,你是否会主动举报?欢迎留言互动。同时,期待您点赞并分享此文,提升公众国家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