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基石,在于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年轻父母面临工作与育儿的双重压力,老年人则需面对老龄化带来的生活协助需求。这种矛盾亟待有效解决。“老幼共托”模式的兴起,犹如一抹新曙光,为这些长期困扰的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幼儿园生源减少促转型

近期,托幼行业遭遇生源锐减,2023年,全国范围内共有约1.48万所幼儿园关闭。招生难题与教室闲置现象频发,使得幼儿园陷入困境。众多幼儿园纷纷寻求转型之路,其中,“老幼共托”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模式应运而生,既受限于现实需求,又基于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它为幼儿园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使它们在托幼市场变革中,依然有机会持续生存并为社会提供服务。

养老与托幼服务存在诸多交集。幼儿园普遍位于社区附近,便于居民使用,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两者在提供辅助餐食、照看等基本服务功能上具有相似性,这一共性为幼儿园向养老服务转型奠定了基础。

巨大的护理缺口

我国护理型床位需求量约为650万张,而实际拥有量仅为约300万张,供需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对养老护理需求的紧迫性。在家庭中,老年人和儿童均需得到适宜的照料,此时“老幼共托”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填补部分需求缺口。该模式与现有的养老和托幼服务相辅相成,有助于提高社会对“一老一小”的照护水平。养老和托幼服务的供需极度不平衡,正推动着新型服务模式的发展。

在家庭层面,“一老一小”的家庭在照护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这种共同照护的模式却为这类家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企业看好“老幼共托”前景

2023年,我国“老幼共托”相关企业注册量新增超过9.2万家,同比增长达20.3%。众多企业的加入,显著反映了该模式的巨大市场潜力。这些企业观察到在当前社会需求下,“老幼共托”存在盈利的可能性。同时,这也将激发市场竞争,推动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由此,“老幼共托”模式正逐步从概念走向大众市场,为更多家庭提供了接触和选择这种服务的机会。

企业面临的是一项新的商业机遇,他们不仅能够实现盈利,同时在社会服务领域也得以拓展其影响力。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老幼共托”模式的转型面临诸多挑战。这一模式既要负责照顾儿童,又要兼顾老年人,对专业能力要求颇高。在场地方面,专为幼儿设计的教室、卫生间、餐厅等功能区域,并不完全适合老年人使用,因此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此外,目前能够同时有效照顾老年人和儿童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极为稀缺。这并非仅仅是名称上的变更或简单的招牌更换,而是一个需要重新规划整个服务内容和人员配置的复杂过程。

观察老人与孩子互动的情况,明显可见两代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距。许多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一旦发生争执,安全隐患显著增加。这一现象是企业运营及发展此模式时必须正视的挑战。

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必要

“老幼共托”项目涉及多个部门管理,托幼与养老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且相应的扶持政策存在界限。例如,资源分配等方面受到不同行政部门规章的限制。因此,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显得尤为关键。以深圳、成都等城市为例,它们为“老幼共托”企业提供了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制定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有助于有效增加服务供应。

根据地方政策实施的实际经验,我们可以归纳得出,跨部门协作机制以及针对性政策对于新模式实现快速且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优化

针对专业人才短缺的挑战,建议职业院校与企事业联手打造“老幼结合服务”的课程体系及实习平台,以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需构建高效沟通与评估反馈体系,定期征集老年人、儿童及其家人的反馈,据此对服务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通过上述措施,有望持续提高“老幼共托”服务的品质,增强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进而提升该模式在市场上的接受度。

读者朋友们,您们是否会对这种“老少同护”的育儿模式产生兴趣,用以兼顾家中长辈与孩童的照护?在此,我们热切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