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新宅镇茶坑村,陶氏父子沿袭古法从事养蜂事业。他们的养蜂之路充满挑战,却也孕育着许多故事。尽管所产蜂蜜价格不菲,却始终供不应求。此外,还有关于如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以及蜂蜜销售的相关事宜。这一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古法养蜂的传承
陶舍龙拥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养蜂经验。即便年届75岁,他依旧坚持使用传统的养蜂方式。他的儿子陶月星继承了父亲的技艺,开启了家族第四代古法养蜂的篇章。四代人的养蜂历程累计逾百年。这不仅是对家族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古老传统的一种坚持。自最早一代起,每一代都在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在村中形成了独特的古法养蜂风格。在养蜂的每个环节,父子俩都严格遵循着传承下来的方法,维护着家族的养蜂传统。
古法养蜂对耐心与细致程度要求甚高。陶舍龙自半个世纪以来,每日均对蜜蜂倾注心血。他对土蜂习性了如指掌,故在养殖过程中严格遵循自然法则。陶月星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对养蜂技艺耳濡目染。成年后,他亦决心将此传统发扬光大。
蜂蜜采集的艰辛
清晨时分,山中的雾气尚未消散,陶月星与陶舍龙便携带工具踏入山林,开始了采蜜之旅。蜿蜒的山路曲折盘旋,他们需历经艰辛方能抵达蜂桶所在地。抵达后,他们需用艾草驱散蜜蜂,然后谨慎地取出蜂巢。蜂桶多置于险峻之地,如悬崖峭壁,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崖。这种采蜜方式极其艰辛。每年,他们需在深山安置600余个蜂桶,每个蜂桶可产出七八斤蜂蜜。野生土蜂酿蜜周期较长,一年仅能割蜜一至两次。然而,正因如此,所产蜂蜜的浓度和营养价值尤为突出。
采集蜂蜜不仅考验体力,更是一次心理的磨砺。在攀登悬崖采集蜂蜜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承受来自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挑战。尽管陶舍龙经验丰富,但岁月的痕迹逐渐在他身上显现,身体承受力日渐下降。而年轻的陶月星虽然精力充沛,每次靠近悬崖边的蜂桶时,心中也难免担忧。父子俩年复一年,不断承受着这份艰辛。
蜂蜜的品质与价格
野生土蜂酿造的蜂蜜品质上乘。其酿制过程耗时较长,反复提炼,使得蜂蜜的浓度与营养价值均十分出色。尽管每斤售价高达150元,超出市场一般蜂蜜的价格,但仍备受追捧,供不应求。众多消费者因深知其传统酿造工艺的独特性,认同其价值,因而争相购买。父子俩在采集蜂蜜后,需经过捣碎、过滤和装瓶等多道工序,确保成品品质。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旨在保证消费者手中的蜂蜜均为高品质产品。
陶氏父子深知蜂蜜品质至关重要,他们坚守原则,即便面对供需失衡,也绝不妥协品质标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凭借卓越的蜂蜜品质,他们成功稳固了市场地位。众多消费者通过口碑相传,他们的蜂蜜声名远播,即便价格略高,也并未影响其销售业绩。
共享经验带动村民
在茶坑村,采用传统方法养蜂的陶氏父子并不少见,然而,由于缺乏经验,众多村民只能依赖自然条件。相比之下,陶舍龙父子慷慨无私,将四代传承的养蜂技艺与村民们共同分享。这种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全村古法养蜂的进步。茶坑村地处贫瘠,茶叶和蜂蜜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陶氏父子的行为对村子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的共享精神赢得了村民的广泛感激与尊敬。
在积累经验之后,村民们养蜂的方式变得更加科学且高效。过去由于技术限制导致的产量低下或蜂蜜品质不佳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变化促使村庄的蜂蜜产业日益兴盛,村民们的家庭收入也随之提升,整个村子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
蜂蜜销售的难题与解决
茶坑村地处武义县城五十余公里之外,地处偏僻,曾遭遇过蜂蜜销售不畅的问题。首先,交通条件不佳,外界难以知晓该村优质蜂蜜的存在;其次,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为破解这一困境,陶月星父子积极申请成立了武义县茶坑舍龙蜂蜜专业合作社。他们致力于打造自有农产品品牌,统一包装蜂蜜并送往县城销售。目前,已有十几户村民加入该合作社。通过一年两季的蜂蜜采集,该村集体经济可增加五十余万元收入。
合作社在品牌战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前蜂蜜销售不畅,到如今供不应求,合作社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不仅规范了蜂蜜的销售流程,而且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形象与知名度。
蜂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茶坑村的文旅业呈现良好态势,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购买蜂蜜。陶月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新的发展契机。他计划推出一项古法取蜜的旅游体验项目。此举不仅能够拓展蜂蜜产业链,还能让游客亲身体验古法制蜜的独特魅力。这将有效提升他们蜂蜜产品的知名度,使更多人认识到这个古村落及其独特的古法制蜜工艺。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水平。若此创新举措得以顺利实施,陶氏父子在养蜂领域的探索将为整个村庄带来深远的影响。
陶月星推出的古法取蜜体验项目可能遭遇何种挑战?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分享您的看法。同时,对本文的点赞与转发也是我们极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