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于众多学子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记者最新消息,自2026年度起,北京地区的高考语文试卷将实施重大调整,其中《论语》与《红楼梦》两本书将不再作为独立题目出现在试卷中。在此之前,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10分比重,且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这两部作品上,有时单独考查一本,有时则同时考查两本。
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方案持续进行优化,以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为例,阅读部分通过人物对话展开,与《红楼梦》中的其他故事情节相结合,对人物的性格和经历进行评估。在分数分配上,4分用于语言基础运用题,6分则分配给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等阅读板块。
减负为学生减压
此次调整被普遍认为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经开区高中语文教研负责人王晓青指出,这一调整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众多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遭遇重重困难。特别是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普遍认为《红楼梦》是一本难以攻克的“硬骨头”,其中描绘的细腻情感和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过去,为了应对高考,学生不得不在老师的督促下进行阅读。回顾历史,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整本书阅读的考查范围持续在缩小。
考试与学读关系
高考若不被列入考试范围,便无需学习?王晓青明确表示并非如此。《红楼梦》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核心单元,其《十二章》更是关键篇章。语文学习的目的远不止于应对考试,它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个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布局情节及运用语言等方面,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亦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可能的融合考查
《论语》与《红楼梦》虽非独立命题,但它们的内容仍有可能与试卷中的阅读及表达部分相结合,以考察学生的能力。这种结合需在适宜的文本或情境任务中进行。学生对此二书的知识与内涵不应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需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即便高考中不以独立题目形式进行考察。
学业考中的设置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依然将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考察内容。《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等作品将在高中阶段的合格考试中继续被涉及。王晓青指出,尽管具体的考察方法尚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考查深度和细致程度不会达到高考的水平。这种安排主要是基于不同考试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所做出的。
引导纯粹阅读
高考指挥棒的消失消弭了师生双方的功利心态,导致教学引导方向发生转变。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纯粹地领略阅读的愉悦。他们不再被迫进行机械、勉强的阅读以应对考试。对学生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从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转变、深入体验文学魅力的良机。
各位读者,关于高考考查方案的调整,您认为它将对语文教学及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何种长远影响?期待您的积极参与,发表评论,同时,也欢迎您点赞并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