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泰州的“玫瑰有约”馄饨店,起初只是一家简陋的小店,如今已蜕变为一处融合饮食与文化交流的场所。该店不仅馄饨味道佳美,还拥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因而备受瞩目。

馄饨店的起步

位于泰州中学门口斜对面小巷中的馄饨店,早年由常玫瑰夫妇经营。店面狭小,只是一间破旧的平房,仅能容纳五六张桌子,客流量大时甚至转身都变得不便。常玫瑰夫妇因陪伴女儿读书而购置了这家小店。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看到女儿的笑脸,常玫瑰便感到心满意足。在那个时期,这家馄饨店只是众多生计来源中普通的一家,并无特别之处。

常玫瑰夫妇身为平凡的劳动者,在辗转多地打工后,投身于馄饨店的经营。尽管资金有限,能够租借的店面规模有限,但他们依然努力将这家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在繁忙的生活中,他们不仅支撑起了家庭,还陪伴着孩子一同成长,这一幕正是众多小本经营家庭的真实写照。

女儿激励母亲写作

女儿考入大学离家后,常玫瑰的生活重心随之动摇。远在异地求学的女儿感受到了母亲的失落,于是她鼓励仅有初中学历的母亲常玫瑰重新点燃儿时的文学之梦。女儿承诺将成为母亲的第一位读者,这为常玫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她开始从经营馄饨店的日常观察中,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家庭动力的转换,从孩子的陪伴需求到母亲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也展现了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

常玫瑰着手记录自己的经历,描绘周围的人和事。她逐渐摆脱了过往在馄饨店忙碌的日子,逐步转向体验生活的美好,并挖掘自身的文学潜能。如同众多普通人,在家庭角色发生变动后,她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

成为草根作家

常玫瑰挥毫泼墨,她的文学之梦正逐步变为现实。《小草也开花》一文,是她首次在地方报纸副刊发表的作品,倾诉了她的心声。经过不懈的写作与投稿,她已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泰州之地,她渐露头角。从初中毕业到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她倾注了无数心血。身为一名普通的店主,她即便在繁忙的馄饨店经营中,亦能坚持笔耕不辍。

这些文章的诞生源于她持续的思考与沉淀。她善于在繁忙间隙执笔,将日常琐事转化为独到见解。随着泰州文学爱好者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位隐藏在馄饨店后的草根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揭开她的真实面纱。

新店变身文化阵地

众多文友的关注使得馄饨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地宣传部门对这类文化人才给予了高度珍视,并为常玫瑰在医药高新区东方温莎小镇精心挑选了新的店面。新店的一楼专门经营馄饨,二楼则设有书。新店宽敞明亮,与昔日的小店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变化充分展现了当地对基层文化人才的重视,同时也成为馄饨店转型升级的典范。

店内设施兼具馄饨店与书吧的双重功能。食客们在此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馄饨,还能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不仅提升了常玫瑰及其家人的生活与经营品质,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休闲去处。

独特的店内文化

“玫瑰有约”馄饨店内,桌上未摆放菜单与付款码,而是常由玫瑰撰写的美文。一旁设有书架,食客在等待用餐时得以翻阅。此处的文学氛围与传统馄饨店的经营模式迥异。顾客前来,不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寻求一种文化上的享受。

开业之际,文友与读者所赠非花篮,而是书籍,此举令此处文化气息更为浓郁。此处乃美食与文化交融的独特场所,置身其中,即便是品尝一碗普通的馄饨,亦能感受到心灵的滋养。

店内人际交往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此地呈现一幕独特的风景。近期举办的诗经分享阅读活动中,十余位身着旗袍的女性与馄饨相互映照,别具一格的风情。农民工朋友们时常光顾,然而他们有时会担忧自己的脏污会破坏店内氛围。然而,店员常玫瑰及食客们总是热情地消除他们的疑虑。此处不仅有着高雅的文化交流,更体现了包容的人际交往。

不论身份,此处皆能受到欢迎。农民工、身着旗袍的女性、普通就餐者、文学爱好者,皆能和谐共处。这形成了一个极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空间。读者们,您是否在周围发现过如此独特而温馨的场所?您是否认同在餐饮环境中融入如此丰富的文化元素?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